奋进新集 | 阜阳矿业:精心构筑“一通三防”安全堡垒

日期:2025-05-15 文章来源:阜阳矿业 作者:高闯 点击数:

千米深井中,地压显现明显,“一通三防”管理基础薄弱、设施维护频繁,时刻考验着矿井安全防线。近年来,阜阳矿业科学施策,持续在“系统优化、创新驱动、智能赋能”三维战场展开整治攻坚,精心构筑“一通三防”安全堡垒,为矿井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系统优化,提升运维新质效

通风系统是矿井的生命保障线、入井人员的“呼吸机”。阜阳矿业以通风系统设施创建为抓手,在关键环节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切实提升运维质效。

在该矿140506工作面风巷,行车自动风门在单轨吊经过时自动缓缓打开,车辆通过后迅速闭合,整个过程流畅精准。“我们推进自动风门安装应用,在单轨吊运行巷道建成行车自动风门,实现风门的远程控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安全系数,又增强了通风系统稳定性。该矿通防区技术员刘成军欣慰地说。

监控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场技术革新。该矿通过光纤化改造,实现分站之间、分站至交换机的信号传输全部转为光信号,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质的飞跃;对监控分站线路精细编排并编号溯源,让每一根线路都有“身份证”,将故障排查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

防尘系统的优化让井下作业环境焕然一新。在该矿井下主要大巷,每隔50米安设的伸缩式洒水降尘装置,可自动伸展、收回洒水软管,让繁琐的洒水工作变得轻松高效。在北翼采区煤仓回风联巷,新推广的双流体干雾雾炮,与除尘风机、防尘水幕、捕尘网共同组成采掘工作面的四道粉尘净化关口,极大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

在瓦斯抽采、防灭火系统的管路标准化建设中,该矿严格把控管路设计规划、布局、吊挂及现场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走进1111采区,管路吊挂整齐划一、标识清晰,拐弯和接头处连接紧密牢固,彻底告别了以往管路杂乱无序的现象,为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创新驱动,注入发展新动能

面对“地质复杂+深部开采”的双重挑战,阜阳矿业将创新作为“解题密钥”,从工艺革新到装置发明,一项项“创新”汇聚成破局的澎湃动力。

在密闭墙施工工艺创新方面,该矿针对封闭位置围岩裂隙,采用超前注浆加固技术增强巷道稳定性;强化隐蔽工程验收监管,实行 “一工程一验收”“一工程一视频”监管流程;封闭段浇筑区采用锚杆生根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将混凝土墙体与巷道连成一体,形成密闭墙浇筑一体化施工工艺,极大提高了闭墙工程质量。

自主研发的新型气动闭锁装置是创新典范。该矿根据气缸工作原理,将小型闭锁气缸与风门控制气缸管路连接组成循环气路,实现两个气缸同源工作。这一创新设计确保两道风门永不“同开”,为系统稳定提供了安全保障。目前,该装置已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矿井的一张创新名片。

风门观察窗的改造也体现了创新智慧。在该矿111104工作面风巷,高强度、阻燃且高透明度的亚克力板被应用于风门观察窗制作,通过螺栓和密封胶条紧密固定在风门主体上,让风门另一侧的世界一目了然。“以前通过风门都得小心翼翼,现在能清楚看到对面情况,通行安全多了!”经常往返于各工作面的运输区职工刘道伟感慨道。

科技引领,迈向智能新高度

走进阜阳矿业调度集控中心,由六台电脑显示器组成的智能监控“中枢大脑”,实时生成瓦斯抽采数据变化曲线。值班员轻点鼠标,即可将当天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灭火等所有数据展示到大屏上,实时精准掌握各项基础参数变化。

按照“智能先行”的工作理念,该矿持续推进智能通风与远程控制技术研究及实践应用,通过安装于地面监控主机的通风智能分析决策软件,利用环网与井下监控主机连接,实时监测风流、风量、气体、温度等参数,提高“一通三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监测监控的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KJ1698密闭空间监测系统如同“电子眼”,实时监测密闭墙的气体浓度、温度、压差等参数,并将数据远程无线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警报,为及时处理隐患争取宝贵时间。“有了这个监测系统,我们对采空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像给安全上了双保险。”该矿通防区抽排队职工余明明赞不绝口。

智能化防尘设备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矿井ZP12型矿用无线自动洒水降尘装置宛如聪明的“小管家”,可通过感应人、物的动作自动控制喷雾的开停。在一级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中,这些智能化防尘设备成为亮眼的“明星”,为验收工作增色不少。

如今,走进阜阳矿业的井下巷道,清新的空气在巷道中流淌,一线职工的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从系统升级到创新驱动,再到智能赋能,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一通三防”的奋进赞歌,正向着安全高效发展的目标勇毅前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