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吃晚饭时,老爸一直盯着手机,突然说:“你黄叔前天去海边了,孩子们都放假了,带他们出去旅游了。”听到这话,我迟疑了一下,抬头看去,老爸说那句话时,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眼角的皱纹里,有羡慕,也有一闪而过的落寞。黄叔的海边之旅,在他的嘴里是“孩子们都放假了”,可我突然想起,他手机相册里存着三年前我随口提过的那片蓝海湾。照片是我从网上下载的,像素比较模糊,如今却被他设成了屏保。
我假装着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我偷偷地翻开手机日历,随着手指的轻轻捻动,我很惊觉,在我的生日、我孩子的生日、我爱人的生日,就连三八节我都标上了记号。手机相册里翻了翻,上个月我家宝贝生日时吹熄蜡烛的九宫格照片还躺在置顶位置,就连三八节收到的鲜花,都被我精心做成干花摆在窗台。那些带着甜蜜滤镜的节日,总能让我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期待,反复挑选礼物、安排约会,朋友圈里的九宫格拼图从不缺席。
记得,小时候,老爸总把我的生日当作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他会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生日当天,早早站在校门口,捧着我心心念念的玩具,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
如今想来,也许他也曾悄悄地期待过。他也许在日历前驻足,目光停留在那个日期上。又或许默默移开、或许拿起电话欲言又止……
我点开订票软件,搜了搜周末海边城市的高铁票。当我把票递到老爸的面前时,他愣了许久,才发出沙哑的笑:“你哪有时间?净浪费钱,年纪大了,我也许走不动了……”话还没说完,却已经起身去翻那套压箱底的蓝布衫。
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检票时,他紧紧攥着那张蓝底车票,生怕自己的票通不过,那副小心翼翼的模样,突然让我想起小时候他牵着我过斑马线的样子。高铁上,他端正地坐着,双手规规矩矩搭在膝盖上,像个初出远门的孩子。这是老爸第一次去看海,也是第一次坐高铁,看着他在高铁上略显局促的样子,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一遍遍摸着车窗上的遮光板,又悄悄地打量着邻座乘客的行李,嘴角抿着,却藏不住眼底的好奇。
傍晚,抵达海边时,老爸忽然指着远处:“看,那就是大海吧?和手机里的一样蓝”。下车后,没有停歇,他脱了鞋袜,试探着把脚浸入海水,沿着沙滩慢慢走,潮水漫过他的膝盖,他弯腰捡起贝壳的模样,竟和记忆里那个总是在车间弯腰检修机器的身影重叠。原来时光早已悄悄偷换了角色,当年遮风挡雨的大树,如今成了需要我搀扶的旅人。在民宿的露台上,老爸对着夕阳开始了自拍……我站在不远处看着,鼻子忽然发酸,原来有些约定,不怕等得久,就像老爸念叨半辈子的“看海”,那些锁在手机相册里的向往,看似被岁月拖了又拖,如今,却在抵达海边的那一刻,所有的“来不及”都成了“刚刚好”。
父母的爱,从来都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不索取”,他们把最好的岁月揉进柴米油盐,将最深的牵挂藏在每一句叮咛里,却从来未在我们面前细数过付出的点滴,也从未要求过等价的回报。
我们总以为,成长是挣脱父母的羽翼,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可走得越远,越会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清晨餐桌上温热的粥、深夜客厅里留着的灯,还有电话那头欲言又止的牵挂……都是父母用“不索取”书写的温柔。他们习惯了把“我很好”挂在嘴边,把“不用惦记”藏在心底。
父母用一生践行他们的“爱”,最长情的告白,从来不是“我爱你”,而是“我陪你”,陪他们慢慢变老,就像他们当年,陪我们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