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公,下井注意安全,我等你平安回来。”这句看似平常的叮嘱,在煤矿工人的世界里却重若千钧。近日,刘庄矿业采煤口在矿举办“无三违职工家属抽奖活动”之际,召开家属协安、助安座谈会,将安全生产的防线延伸到了每个矿工的家庭内部。这场座谈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流,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守护的温情对话,它揭示了安全生产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理:矿工的安全不仅系于井下的规章操作,更系于家中那盏永远亮着的灯和灯下守候的人。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宏大叙事中,“贤内助”们一直扮演着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是矿工情绪的“调节器”,当丈夫带着疲惫或烦躁回家时,一句温柔的问候能化解潜在的隐患;她们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日常对话不断强化丈夫的安全意识;她们更是安全行为的“监督员”,从安全叮嘱到作息时间,事无巨细地守护着丈夫的工作状态。座谈会上,一位矿工妻子分享道:“我家的‘安全经’就三句话:吃好、睡好、心情好。”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朴素的安全真理。
历史经验表明,许多煤矿事故的起因往往不是技术缺陷,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心理状态。“三违”现象的背后,常常是侥幸心理、情绪波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等人为因素。而家属特别是配偶,恰恰能在这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显示,亲密关系中的劝导比正式安全教育更具渗透性和持久性。当安全规章通过夫妻间的私密对话传递时,它不再是一纸冰冷的条文,而是饱含爱与责任的生命承诺。一位参加座谈会的职工感慨:“再严格的监管也比不上家人一句‘注意安全’的力量。”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正在经历从“单一监管”向“多元共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家属参与机制成为关键一环。“枕边风”之所以能成为安全生产的“清风”,在于它触动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座谈会上,多位矿工坦言,当他们在井下稍有松懈时,想到妻子的叮咛就会立刻警醒。这种情感纽带形成的安全约束,远比罚款通报更为深刻。生产副矿长任重远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你们的一句关心,胜过我们的十场安全教育,我们要打破‘安全生产只是企业和员工的事’的传统思维,逐步构建企业、员工、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共同体,当每个矿工家庭都成为安全网络的一个节点,安全生产就真正实现了群防群治。我们要将安全从工作场所延伸到生活空间,从八小时之内扩展到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形成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下一步,区队将建立‘家属安全协管员’制度,定期向家属通报丈夫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并适时组织家属下井体验,让你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丈夫的工作环境,打破矿井与家庭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安全生产成为企业与家庭共同的责任。”
煤矿的巷道深处,矿工们用汗水点亮万家灯火;而在每个矿工家庭的餐桌上,亲人们用爱与牵挂守护着他们的平安。这场别开生面的家属座谈会,恰似在冰冷的矿井与温暖的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安全理念随着亲情流淌。当我们谈论安全生产时,不应忘记那些站在矿工身后的“贤内助”们,她们的每一声叮咛、每一份牵挂,都是安全防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许,真正的安全生产,始于规章,成于习惯,而终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