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皖北大地骄阳似火,炙热的阳光将铁轨烤得发烫。在板集铁路专线K2-K3区段,一群身着橙色工装的“轨道卫士”正在与时间赛跑。受刘庄煤矿110501工作面回采引发的地表沉降,给这段铁路带来了严峻考验——轨道几何尺寸的细微变化,犹如"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列车的安全通行。
“所有数据必须严格控制在验收标准范围内!”施工负责人刘波抹去顺着安全帽不断滴落的汗水,手持对讲机大声指挥。钢轨旁,十余名作业人员正在高温"烤"验下紧张施工:液压起道机发出有力的“嗤嗤”声,将下沉的轨枕缓缓顶起;测量员手中的道尺在烈日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三米开外,班长盛伟强正弓着腰紧固扣件。他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在后背结出一层白色的盐霜。“每个螺栓都要确保扭矩达标!”说话间,他又紧了紧手中的扳手。在他脚下,道砟被晒得滚烫,隔着厚厚的劳保鞋都能感受到灼人的热度。
上午11点,烈日当空,施工进入白热化阶段。工人们两人一组操作着液压捣固机,将轨枕下的道砟夯实。巡道员张士标单膝跪在发烫的钢轨旁,手中的塞尺在轨缝间来回穿梭。“轨缝不能超过连续3个以上瞎缝,易出现‘胀轨跑道’”,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抹去滴在钢轨上瞬间蒸发的汗水。
“天窗时间还剩30分钟!”对讲机里传来集控中心急促的提醒。现场作业节奏明显加快,但每个环节依然井然有序:起道、拨道、捣固、复测,整套流程如精密的机械般运转,工人们默契地配合让这场“毫米之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1时20分,当列车平稳驶过整治区段,这场持续5个多小时的“毫米之争”暂告段落。工人们收拾工具时,盛伟强望着延伸向远方的钢轨,对工友们说道:“我们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保障铁路安全,靠的就是这份精益求精的坚持。”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
下午15时,梁庄站场5道两台装载机正开足马力为风动卸砟车装填道砟,机械臂上下翻飞,精准地将石砟倒入车厢。16时30分,集控中心下达补砟作业指令,调车员立即登上5769机车,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5769机车司机,K2+500m处限速7公里运行,准备卸砟。”随着‘呲’的排气声响起,列车底门缓缓开启,道砟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均匀地铺洒在轨枕之间。十余名作业人员迅速跟进,手持铁锹、拉耙等工具,在热浪中仔细整理道砟,确保每一处轨枕盒内石砟饱满均匀,他们的身影在蒸腾的热气中若隐若现。
在煤矿采空区上方,这场与地壳沉降的持久战仍在继续。正是这些在高温下依然坚守“毫米标准”的铁路人,用他们的专业与担当,守护着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夕阳的余晖中,他们忙碌的身影在钢轨上投下长长的剪影,那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那专注的眼神,那稳健的动作,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铁路人的责任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