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的风裹着春的蓬勃,悄然漫入新集公司 2025 年统战工作培训课堂。当五十余位统战工作者与统战代表人士齐聚影厅,灯光渐暗之际,银幕上那位抡起铁锤砸向峭壁的女性身影,在所有人心中凿开了一道光。这场以“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为主题的观影活动,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课。
《一山之隔》以“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为原型,讲述了女主人公时立香带领乡亲们历时十三年凿穿绝壁的壮举。影片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铁锤与岩石碰撞的火星,村民布满老茧的双手,暗夜中摇曳的煤油灯,以及那双始终望向远方的坚定眼眸。当镜头扫过悬崖上斑驳的凿痕,不少观众红了眼眶;当村民搬运石料的号子声响起,有人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银幕内外,呼吸渐渐同频,这一刻,我们真正读懂了“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深刻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坚韧品格。古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执着,今有时立香“用牙啃也要穿山”的决绝。不同的是,时立香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的险阻,更是贫困的桎梏与观念的藩篱。她不仅要凿穿石壁,更要凿破“等靠要”的惰性思维;不仅要开辟一条山路,更要为乡亲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希望之窗。当隧道贯通、阳光洒进山村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通途,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影片结尾处,山花烂漫的村口,那条用血肉之躯凿出的路已成通途。这让我想起冯骥才先生的话:“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时立香们用钢钎凿出的,正是“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坚定信念。
观影结束后,热烈的讨论仍在延续。有同事感慨:“统战工作何尝不是在凿一座‘人心的山’?”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思想藩篱、多元诉求中的共识凝聚、“三业协同”中的资源整合,都需要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正如影片中时立香举着煤油灯在隧道中摸索前行,新时代的统战工作者也在用智慧与汗水为企业发展点亮明灯——这盏灯,是求同存异的包容,是凝心聚力的坚守,更是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的赤诚。
春意渐浓,窗外塔吊臂上的安全帽反射着点点光芒。我忽然明白,新时代的企业职工与银幕中的凿山人,其实共享着同一种精神脉动——那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不信东风唤不回”的顽强意志,更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奋进底色。巍巍群山,隔不断对幸福的向往;凿凿铁锤,击不垮自强的信念。那条用血汗铺就的山路已化作旅游通途,曾经的“一山之隔”终成“一路相通”。统战工作的价值,正在于化“隔”为“通”,聚“散”为“合”。当我们真正将凿山精神融入工作,便会懂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像凿山开路那样,一锤一钎、一步一印,在攻坚克难中凝聚共识,在携手同行中增进认同。
这或许就是《一山之隔》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众人同心,山海可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开路人,每一份坚持都是凿向未来的力量。
原载于2025年5月16日《中国中煤》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