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下井体验:感受一线矿工的坚守与担当
为深入了解一线矿工工作环境,近日,保卫部组织多人跟随驻矿相关单位派出的领队,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地心之旅”,沉浸式体验井下作业的艰辛与矿工们的责任坚守。
深井下的“黑色动脉”探险。下午两点半,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井口,此时的井口已聚集着整装待发的矿工。他们身着工装,腰挎自救器、头戴安全帽,矿灯在帽子上不停闪烁。乘坐罐笼缓缓下降,耳畔逐渐响起机械运转的轰鸣,约10分钟左右,我们一行人抵达地下-550米的巷道。
巷道内,头顶上灯火通明,脚低下平坦宽阔,不时从身边走过一支支以旗为队的行为标准化班组,整齐的步伐,坚毅的眼神,成为井下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汗水浇筑的责任担当。在领队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从-550米乘座架空乘人车装置前往-650米处,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坐上乘座架空乘人装置,后面的领队贴心的提醒到:“大家不要慌,动作弧度小点,下的时候也一样。”
随着索道向下延伸,坡度越来越徒,迎面而来的升井矿工与我们面面相觑,望着他们厚重的身影,望着他们沾满煤灰的脸庞、疲惫却坚毅的步伐,心中涌起复杂的触动——是对劳动者艰辛的心疼,对他们守护光明的敬意,亦或是对平凡岁月里这份沉甸甸责任的动容。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像一幅静默的画,刻着生活的重量与时光的勋章。
……
在返回的途中,我们一行人又去了-550米的二水平9煤轨道上山,到了现场,领队帮我们找了几把铁锹,清理皮带机运行时闪落的“浮货”,大家你一锹我一锹的把“浮货”铲入车皮里,不一会,就大汗淋淋。
“这才铲了几下就累成这样?你这体力也不行呀?”同事老陈边铲边对着小赵说道。
“唉,井下工作真不容易,这体力活我真的没怎么干过,才甩了五六锹就喘了,这次体验一定会让我记忆深刻。”小顾略带着苦笑回答到。
见到此状,在一旁工作的生产准备二队一名老矿工微笑着说道:“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工作环境,比以前好的太多了,现在机械化装备为我们省去了不少的劳动量,“这要是搁以前,全靠肩扛手刨,巷道里又闷又湿,干一天下来浑身跟散了架似的,煤灰能糊满整张脸,喝口水都带着煤泥味。现在好了,有了机械设备,效率翻了几番,人也少遭罪,安全系数还高!”
光与热背后的无声坚守。升井时,已近下午5点。我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头发都黏在额头上,汗水不停的从额头和鬓角滑落。在站满矿工的罐笼里,大家身体相互紧贴着,空气中弥漫着他们的汗水味道。望着他们抓在护栏上的手,手面上粘满了煤灰,指甲缝里嵌着的煤屑。据了解,这群“地下工作者”有时春节、国庆等节假日依然坚守岗位。正是他们的汗水,让源源不断的煤炭化作城市的光与热,支撑着工业生产与万家灯火。
致敬,我们的“地心英雄”。结束体验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井口。望着矿工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想象着他们在井下数百米处繁忙的身影,我们这些在地面工作的职工应该更加珍惜现有的岗位,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黑暗中负重前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精神,用坚守与担当筑牢能源安全的基石。
向每一位深耕地下的“光明守护者”致敬!他们是矿井里的“星光”,更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