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丨立夏行健

日期:2025-05-05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天地絪缊:立夏之始与能源之基

《礼记·月令》有云:“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立夏时节,阳气始盛,万物并作。新集公司扎根皖北大地三十六载,恰似淮南沃土中破土而生的新芽,在时代节气更迭中,演绎着传统能源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生命哲学。

当利辛矿业的综采设备穿透地壳,煤层深处沉睡亿万年的太阳能量重见天日,这何尝不是一种“立夏”?《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企业从开发建设初期年产660万吨的矿井,到如今形成2350万吨产能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恰似古人在立夏时节“尝三新”的智慧——既取春华之精华,又蓄夏长之动能。淮南王刘安炼丹炉中升腾的烟火,与今日利辛发电2×100万千瓦机组喷薄而出的蒸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奇妙共振。

与时偕行:能源革命的节气密码

《管子》有言:“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新集人深谙节气流转中的生存之道。当传统煤炭开采遭遇“双碳”目标的时代命题,企业以“三业协同”破局,犹如立夏时节的“分龙雨”,在煤电联营与新能源拓展间织就经纬。

从昔日的煤矸石山,到如今的光伏发电站,废弃之物重获新生,恰似立夏时节的“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新集人不仅在煤炭开采上精益求精,更在绿色转型上迈出坚实步伐,犹如古人对立夏时节的期许——“万物至此皆盛大”。在煤电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新集人犹如掌握了节气的密码,将传统能源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既保证了能源的稳定供应,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立夏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新集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集人在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诠释。

和实生物:文化根脉的节气滋养

《吕氏春秋》载:“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公司党委构建的“四为四主”宣传思想文化体系,恰似立夏时节的农事教化。从“铸魂为根”的理论武装到“赋能为基”的舆论引导,从“育人为本”的文化浸润到“固本为要”的意识形态建设,企业将文化基因深植发展肌理。

这种文化自觉,令人想起苏轼《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物我相融。在刘庄矿业的井下工作面,在滁州发电建设工地,“六学联动”的学习机制如同立夏时节的及时雨,浇灌着万名职工的职业理想。当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在职工群体中涌现,当“五必清、六必访、七必谈”的思想政治工作法落地生根,传统文化中“立夏秤人”的民俗,在这里升华为对个体价值的精准丈量。

道法自然:绿色转型的节气智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新集公司的绿色转型之路,正是这种“假大”智慧的现代诠释。企业规划到“十四五”末实现新能源装机超1000万千瓦,犹如立夏时令的“斗指东南”,在煤电与光伏、风电的坐标转换中,重构能源体系的星辰大海。

原新集五矿上崛起的光伏矩阵,恰似范仲淹笔下“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时空折叠。而正在建设的上饶、六安电厂,则效法《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营造理念,通过煤电联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这种转型,既是对《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养生之道的企业实践,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命题的生动注解。

生生不息:未来图景的节气隐喻

张载《正蒙》云:“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深于理者能知之。”站在2025年的立夏时节回望,新集公司450亿元总资产的数字背后,是传统能源企业向现代能源集团蜕变的生命轨迹。那些在智能运维平台上跳动的数据流,在虚拟化集群中运转的比特洪流,与淮河岸边的麦浪、长江经济带的灯火,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节气协奏曲”。

当“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企业传统遇见“万物并秀”的立夏物候,当5G矿用基站与《淮南子》中的“宇宙模型”时空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迭代升级,更是中华文明“赞天地之化育”的现代传承。正如《易传》所言:“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家扎根皖北的能源企业,正以立夏般的蓬勃之势,在时代节气中书写着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篇章。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