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日期:2025-05-05 文章来源:楚源公司 作者:徐蕾蕾 点击数: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夏,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进入了旺季,古来有“万物至此皆长大”之说。

立夏可划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蝼蝈,蝼蛄也,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随着蝼蛄的鸣叫,表示夏天的味道浓了。二候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的时候,蚯蚓也不耐烦了,出来凑凑热闹。三候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间结出红色的果实。

立夏对今人来说,不过是一个节气。而古时以农为重,因此“立夏”在古代人眼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岁时佳节记趣》一书记载,先秦时各代帝王在立夏这天,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区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身着朱色礼服,佩带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的车子,连车子的旗帜也是朱红色的,表达了古人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明人刘侗亦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说的是一到立夏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又据考证,这一习俗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形成。而在民间,寻常百姓人家立夏日虽不能得冰,却也有在这天喝冰饮的习俗。还是《帝京景物略》载云:“立夏日启冰……编氓(指老百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生磕,曰‘冰盏 '。”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亦云:“(立夏日)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立夏”的习俗并不一致,许多地方有吃“立夏饭”、吃蛋、秤人和尝三新等习俗。在福州一带,至今还有煮“鼎边”“做夏”的习俗,人们在立夏这天,用米浆涮锅边烧制成“鼎边”,再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等原料做成的清汤,待吃饱喝足后,就举家下田劳动。据说,这样“做夏”能够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而南通一带则时兴立夏日给孩子胸前挂蛋。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小孩子之间相互比试,称为斗蛋。另用五色丝线做成的长命缕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