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淬火铸脊梁,江淮逐浪谱新章

日期:2025-03-27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新集公司三十六载文化传承与时代共舞

文化之根:深埋地底的精神火种

在皖北大地深处,有一群人用镐头与汗水叩响地层的回音。36年前,当第一批新集人扛着铁锹走进荒原时,他们的行囊里只有窝棚的被褥、咸菜馒头的咸香,和一颗“爱党、爱国、爱矿、爱家”的赤子心。今日的新集,智能矿山的机械臂划破黑暗,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蓝海,红色火电的轰鸣声中,在“三业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征程中,依然能听见老一辈“创一流、争第一,勤奋、节俭,多奉献”的誓言在巷道中回荡。

新集文化的厚重,源于乌金般的淬炼——

筋骨:是创业者用咸菜就馒头、以窝棚为家的坚韧;

锋芒:是现代企业智能矿山的数据流、新能源的能量场;

魂魄:是“争创一流”的基因,在一代代矿工血脉中生生不息。

创新:从"特别能战斗"的原始能量,到"示范高地"的认知革命,新集始终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文化拓扑的最优解。

这里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巷道里镌刻的“艰苦奋斗”,安全帽上擦亮的“严、狠、细、盯”,和矿灯下那张被汗水浸透却始终坚毅的脸庞,清晰可见“忠诚、求实、创新、奋进”中煤精神。

文化之力:从荒原到星辰的四重跃迁

凝聚:星火成炬,照亮来路与征途

“当年连买设备的钱都没有,硬是靠肩扛手抬建起了矿!”老新集张师傅摩挲着泛黄的施工日志,眼角泛起泪光。6年零6个月,660万吨现代化矿井从“三无”荒原中拔地而起,“新集速度”成了传奇。如今,他的儿子小张坐在集控室里轻点屏幕,智能化采煤机的刀盘精准切割煤层。墙上那张“36年风雨无阻升国旗”的照片,让两代人的信仰在此刻重叠——个体微光,终成星河。

激励:刀刃向内,破茧成蝶

“末位调整?咱新集人不怕!”技术员李工在“双百行动”改革会上攥紧了拳头。2024年,煤炭产量超预算86万吨,发电量冲上13.8亿千瓦时新高,净利润逆势增长12.39%——这背后,是党员先锋队裹着煤灰冲锋的身影,是技术团队为攻克一个个难题熬红的双眼。“争第一”的基因,早已化作骨子里的倔强。

协同:齿轮咬合,奏响共生乐章

煤炭、火电、新能源——曾经的“单打独斗”,如今成了“三业协同”的能量矩阵。利辛发电二期“双机双投”的轰鸣声中,电煤长协100%履约的数据悄然刷新;当各个团队共享数据、携手并进时,部门间的围墙早已坍塌。新集的改革基因,让每个齿轮的转动都成为澎湃动能的一部分。

约束:敬畏生根,安全入魂

“井下‘三违’?那是拿命开玩笑!”安全员老王嗓门震得巷道嗡嗡响。从“严、狠、细、盯”的铁律,到环保指标的小数点后三位,新集人把“生命高于天”刻进了DNA。制度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深夜交班时的一句叮嘱,是暴雨天巡检多绕的那一公里路。

文化之光:照亮人间烟火,守护山河家国

温暖:矿灯之外,皆是家园

“体检结果出来那天,老刘攥着报告单的手直抖——‘三高’终于有谱了!”1500万元筑起的健康防线,4383万元节日礼包的油米飘香,人均年收入16.72万元的工资条……新集的“家文化”,让矿工的妻子不再揪心夜班电话,让孩子骄傲地说:“我爸的矿,照亮半个华东!”

绿色:乌金之地,万物生长

2亿元投入的不是冷冰冰的环保指标,而是利辛发电厂上空的湛蓝,是矿井水处理后浇灌的菜畦,是沉陷区成群的大鲤鱼。新集二矿老陈指着五矿的光伏板下的羊群笑着说:“以前挖煤,现在‘种太阳’,咱这土地也能长出好东西!”

担当:压舱石的重量

迎峰度夏时,各个煤矿电厂的保供数据昼夜刷新;江淮洪峰中,救护队逆行的身影被央视镜头定格;乡村振兴路上,499万元帮扶资金让老乡的草莓棚成了“致富伞”;26.19亿元税费化作高铁的钢轨、校园的书声……新集人懂得:乌金淬火的温度,终要暖热万家灯火。

以文化为帆,向时代深蓝处启航

三十六载,新集文化从未停滞——

它藏在老矿工珍藏的搪瓷缸里,锈迹斑斑却盛满创业的豪情;

它闪现在95后电厂工程师的代码中,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巷道的呼吸;

它流淌在“三业协同”的蓝图上,让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共舞一曲未来之歌。

当智能矿山的灯光照亮夜空,新集人知道:这束光,从历史深处燃起,穿透时代迷雾,正照亮一片转型升级的蓝海。在这里,文化不是标本,而是活水;高质量发展不是口号,而是每一镐、每一次巡检、每一次深夜攻坚时,那生生不息的脉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