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智能矿山建设、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源优化等工作,促进掘进生产效率连年提升。
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驱动力。
公司坚持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力量催生煤炭新质生产力。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先后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和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安排意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二级单位主体责任、公司业务职能部门主管责任、科创管理及服务中心监管责任”,通过持续加强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助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以“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形式邀请外部科研院校专家开展专题交流,推动现代科技与产业项目深度融合,组织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大力应用成熟技术,研究运用前沿技术,研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思路措施,坚定不移走科技强企之路。
三是强化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重点开展口孜东矿深井软岩支护、盾构机作业线和选煤厂智能干选等“四新”推广应用,解决制约煤矿生产难点、堵点问题。
近年来,新集公司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在3.3%以上,2023年公司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4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1项灾害治理模式获评煤炭行业标杆模式,多项成果获煤炭工业协会等科学技术奖。2024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1人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先后完成了《中煤新集巷道支护参数智能决策系统开发研究》《基于巷道围岩状态信息反馈的锚网支护设计优化方法》《深部高应力厚煤层巷道高效快支快掘技术研究》《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工程示范》《深部矿井煤与瓦斯突出井上下联合防控方法与技术》等项目研究,其中《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工程示范》《深部矿井煤与瓦斯突出井上下联合防控方法与技术》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两个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解决了千米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为实现掘进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近两年,公司掘进进尺均完成59000米以上,其中2023年完成59789米,较计划提高3789米,2024年预计完成59000米,较计划提高3600米。
数智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要求“作为唯一的煤炭央企,有责任和义务引领煤炭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不仅在技术和管理上要成为煤炭行业的排头兵,更要在效率和效益上成为煤炭行业的排头兵”。加快实施智能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落实集团公司要求,实现安全生产和持续、快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保障公司生产安全、实现生产提效、管理提升和培植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举措和主要途径。
公司紧紧围绕“系统优化、生产智能、流程再造、数智转型”目标,坚持统一规划、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系统互联、资源和设施共享,重点推进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验收、自主可控应用替代、北斗规模应用、互联网出入口收敛、智能化系统和装备的常态化应用等工作。加快刘庄煤矿矿山智能运维大模型项目试点建设,探索大模型和机器人在生产运营环节中的“无人岗位、精准预测、少人管理”相关场景应用;在煤炭板块智能化已实现较多减员的基础上,力争2024年再减员100人。刘庄煤矿于2024年10月获评国家煤炭学会“煤炭行业标杆煤矿”,为全国15座标杆煤矿之一。口孜东矿、新集一矿、新集二矿全部通过省级智能化矿井验收。
公司2024年建成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实现了“掘进设备远程控制+运输设备集中控制”的快速掘进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数智转型工作的开展,公司逐步实现了由生产系统自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AI人工智能与煤矿、煤电、新能源生产工艺深度融合,机器人作业与传统作业深度融合,煤机装备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管理流程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绿色矿山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力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公司一直把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中煤新集公司首席领军专家管理办法》《中煤新集公司首席师选拔聘任管理办法》以及年度《教育培训工作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人才评价、考核、培养制度,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在知识创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塑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职业环境,让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的人才看到创新的价值和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保障。
公司坚决落实国企领导人员“20 字”要求,坚持老中青结合、各层次合理搭配,严把政治关、素质关、业绩关、程序关、廉洁关“五关”,深化“推、选、传、帮、带、培、用”全过程管理,通过完善竞争上岗工作制度、实施多维度考核测评、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措施,将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不断提高公司选人用人工作质量,打造了公司高素质、高能力、作风扎实的人才队伍。
公司大力推进总部机构改革,改革后机构数量精简 40%,人员编制精简 28%,机关人员总数精简28%,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三下降”,大幅减少了机关冗余人员,促进了机关工作效率提升。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健全薪酬分配体系,搭建职工职业发展“双通道”,管理效率和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公司通过超前谋划人才队伍建设谋划,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分类分步推进招才引智工作落实落地,聚焦主责主业,多措并举开展人才培养,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等措施办法,促进了公司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了人才队伍科学接续。
管理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内容
近年来,公司在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管理流程、消除管理短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资委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价值创造行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推进公司管理体系更加现代,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形成煤炭、煤电、新能源“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稳中有进。
2024年掘进进尺提前20天完成年度计划,煤炭、电力生产任务均提前18天完成年度计划,年度经营目标提前1个月完成。加强精益管理,将精益管理运用到生产全流程全链条,推动管理水平提升。首先狠抓掘进生产组织,积极构建公司大掘进管理格局,以提升单进为龙头,超前谋划掘进布局、系统优化、队伍调整、设备配套、节点考核等工作,确保生产布局集约、系统运行高效、工程进展有序。其次推进“四新”应用,助力生产提质增效。积极应用“卸压护巷”“超高巷道注砼式钢管支柱加固技术”“卸、转、固”支护技术,解决大跨度巷道及深部巷道应力集中问题;采取“U 型底板巷穿层钻孔抽采”的瓦斯治理模式和“物探、大小循环钻探”两探探查等方式,确保瓦斯、水害治理效果,提高采掘生产安全保障;推广应用长距离定向钻孔工艺掩护巷道掘进,减少掘进工作面以往采用短距离钻孔掩护掘进对进度的影响;推进盾构机、掘锚一体机、锚杆钻车应用,提高单进水平。
2024年刘庄煤矿成功实施盾构机掘进,实现集团公司盾构机掘进零的突破,最高日进尺达14米,较传统掘进效率提高5~6倍,同时创造了两淮地区断面最大、转弯半径最小、弯道进尺最高纪录。发挥调度中枢指挥协调作用,加强生产重点工作、关键环节调度协调指挥和重点工程节点考核,实时掌握生产动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实施精准激励考核,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创新实施差异化弹性激励考核政策,针对各矿井生产现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单进台阶考核指标,实施“精准滴灌、精准激励”,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公司效率指标大幅提升。公司2024年掘进工效达到0.102米/工,较2022年提升3.8%。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更是应对未来竞争和挑战的重要举措。在公司努力构建煤炭、煤电、新能源“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要锚定工作目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手段和高效管理模式持续提升生产力水平,更好地助力掘进提效,推动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为公司打造华东地区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治理现代的能源示范企业提供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