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公司荣获全国煤矿文化艺术事业突出贡献奖已经有两年多了。这一荣誉背后,不仅是对其文化积淀的认可,更映射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如何从原生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文化迭代构建核心竞争力?新集的实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答案。而随着中煤集团发布企业文化新理念,新集公司在集团公司战略框架下的文化实践,进一步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集团公司与新集公司协同的文化生命力。
原生文化:企业发展的“基因密码”
文化如同企业的基因,决定其发展轨迹。新集公司的文化基因中,“红色血脉”始终鲜明。从创业初期的铁皮房、老辣菜,到如今的现代化矿区,爱国、奋斗、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正如其矿歌所唱:“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振兴中华奋勇挺进”——这种永不言败的锐气,正是原生文化的核心。
集团公司文化新理念中的“忠诚、求实、创新、奋进”精神,与新集文化高度契合。忠诚是“忠于党、忠于国家”的红色基因传承;求实是“讲实话、办实事”的实干底色;创新是“解放思想、科学思维”的改革动力;奋进是“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使命担当。新集公司通过挖掘原生文化中的这些特质,将其与集团公司理念无缝对接,形成了“一脉相承、上下同频”的文化生态。
原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契合。集团公司提出的“安全、绿色、清洁、高效”核心价值观,为新集的文化升级提供了方向。例如,新集将“保障能源安全”的集团公司使命与自身“战天斗地”的奋斗传统结合,在矿区开展“守规矩”安全文化和“严狠细盯”安全理念的实践,通过“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的理念宣贯,将安全文化从口号转化为行动准则,实现了安全生产与精神传承的双向强化。
文化迭代:从“传统基因”到“战略协同”
文化若不能与时俱进,终将成为发展的桎梏。集团公司“存量提效、增量转型”的发展思路,为新集的文化迭代提供了战略框架。新集的实践表明,文化升级需立足传统,更要融入集团公司全局。
其一,以文化载体创新推动战略落地。 新集通过修缮创业史教育展馆、编撰《我与新集故事》等书籍,将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愿景具象化。例如,在新集矿区开发建设35周年献礼片中展现矿区从“一穷二白到A股上市”的历程,既是对原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集团公司“创新示范、治理现代”目标的呼应。集团公司提出的“两个联营”模式(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在新集的文化活动中被转化为“煤电并举”的生动故事,通过职工口述历史、劳模肖像拍摄等形式,让战略目标深入人心。
其二,以文化跨界融合扩大辐射效应。 新集与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合作拍摄劳模肖像、邀请黄梅戏剧院下基层演出,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企业精神,更将集团公司“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外化为社会影响力。正如集团公司品牌口号“中国中煤 美好生活动力源”所强调的,新集公司通过文化输出,让矿区故事成为传播绿色能源理念的载体,实现了从“行业标杆”到“社会价值创造者”的跃升。
这种迭代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再编码”。例如,集团公司“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使命,在新集公司体现为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新诠释——从过去“拼资源、拼人力”的粗放模式,转向“拼技术、拼创新”的绿色发展。新集人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集团公司作风融入日常管理,通过效率提升和技术革新,推动“存量提效”落地,展现了文化理念与战略实践的深度融合。
文化赋能:从“精神共识”到“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集团公司与新集公司的协同实践表明,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
其一,文化为战略转型凝聚价值共识。 集团公司“发展模式”中的“两个对冲”机制(对冲市场风险与碳排放约束),需要全员理解并执行。新集公司通过“班前班后会每日学一点”的基层宣贯,将集团公司理念分解为具体行动指南。例如,在征集企业文化信物时,老矿工捐赠的安全培训合格证被赋予“零死亡目标”的新内涵,成为“安全文化”的象征。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连接,让员工在情感共鸣中认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其二,文化为组织韧性注入内生动力。 在廉政“灰犀牛”事件后,新集公司通过主题教育党课和红色观影活动重塑信任,这正是对集团公司“忠诚、奋进”精神的实践。集团公司“工作作风”中强调的“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新集公司体现为“日拱一卒”的基层执行力——从井口的安全标语到食堂的文化展示墙,企业文化通过可视化、场景化渗透,成为员工行为的无形约束和激励。
其三,文化为品牌升维开辟新赛道。 新集公司将集团公司“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转化为文化IP,例如出版《煤海华章》《新锐平》《我与新集公司》等10本书籍、制作矿区开发建设35周年纪念品。这些成果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品牌价值的沉淀。当集团公司“绿色低碳”理念与新集公司“改革创新”传统结合,企业的社会形象从“能源供应商”升华为“可持续发展引领者”,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启示:在集团公司框架下构建文化生态
新集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破“文化孤岛”,立“上下协同”。 子公司文化不能孤立于集团公司战略之外。新集公司通过将集团公司“核心文化理念”与自身历史结合,既保持了独特性,又实现了与集团公司战略的协同。例如,“保障能源安全”的集团使命,在新集落地为“战天斗地保供应”的矿区精神,形成“一矿一策”“一厂一策”的文化实践样本。
破“形式主义”,立“知行合一”。 文化宣贯需避免空洞说教。集团公司要求领导干部撰写心得体会、基层班组“每日学一点”,新集公司则通过摄影展、主题影片等载体,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这种“从思想到行动”的闭环,正是文化落地的关键。
破“静态传承”,立“动态创新”。 文化传承不是复制历史,而是面向未来的创造。集团公司“增量转型”战略要求文化不断迭代,新集公司通过“文化信物征集”“新集故事讲述”等活动,让老员工成为文化传承者、新员工成为创新实践者,实现了“传统基因”与“现代理念”的代际融合。
文化长青,基业长青
从一穷二白到A股上市,新集公司的成长史是一部文化进化史;从集团公司文化新理念的发布到新集公司获奖,更是一条“集团公司引领—子公司实践—文化反哺”的生态链。其背后逻辑清晰可辨:原生文化是精神根基,集团公司战略是方向指南,文化赋能是发展引擎。
当前,中国能源行业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期。企业若想跨越周期,必须回答好文化的时代命题:如何让传统基因焕发新活力?如何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增长动能?新集公司与集团公司的协同实践表明,答案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既要深挖原生文化的“根”,也要嫁接集团公司战略的“枝”,最终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唯有如此,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基业长青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