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节。因其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如茵,画出清明三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正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清明”又称踏青节,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同时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时节有“三候”。一候桐始华: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鹌:指的是田鼠这类喜阴的动物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而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多雨,因此雨后的天空中常常可以见到彩虹。这也是清明时节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传,清明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有关。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受到忠臣介子推的忠诚辅佐。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而介子推却因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山林。晋文公为了寻找介子推,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深感痛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也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它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与追思,又有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与传承,又有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而国人大都对于清明总是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别样情感。人们会在这一天来到祖先的墓前,清扫墓碑,清除杂草,献上鲜花和祭品,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与怀念之情。除了祭祖扫墓,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植树等习俗。踏青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走出家门,来到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泥土的芬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自己沉浸在春天花红柳绿的气息里。大人牵着孩童在空旷的田野上放风筝,休闲地享受亲子时光,感受亲情的陪伴和温暖,随着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一起放飞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将一切烦恼和忧愁抛到九霄云外。植树则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既美化环境,又为大地增添新的生机,同时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