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评论丨从历史走来 向新程奋进

日期:2025年07月10日 17:35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七月的阳光里,公司的创业史教育展馆,正以静默而鲜活的方式,诉说着一段关于奋斗与坚守的故事。7月9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峰率队走进这座“精神殿堂”,在泛黄的老照片前驻足,在斑驳的实物旁沉思,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追寻历史的脉络。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一次对企业成长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叩问——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新集人手中,如何让创业精神在转型发展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摆在每一位新集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创业史里的精神密码:一部写满“奋斗”的企业成长教科书

推开新集创业史教育展馆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文化长廊里,那些记录着拓荒者们在荒滩上搭工棚、啃冷馍的黑白影像,第一展室中留存的“百日大战”场景与“煤海攻坚”镜头,第二展室里定格的旧文件、老工牌、手写的施工日志……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切片,每一幅画面都是奋斗的注脚。这里没有华丽的修辞,却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创业”二字的分量。

新集的创业史,是一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史。上世纪80年代末,当建设者们踏上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时,面对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粒打脸上”的艰苦环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充足的资源可用,有的只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建矿田”的血性。1989年2月,刘明善总经理带着年近七旬的财务老将王化田、周满珍四处奔走,在凤台县农业银行贷到了20万元“救命钱”——这笔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贷款,却解了“四通一平”工程的燃眉之急,还补发了拖欠半年的职工工资。当老矿工们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时,有人红着眼眶说:“这哪是钱,是新集的火种!”他们用铁镐劈开荒滩,用肩膀扛起设备,在穷乡僻壤上挖出第一锹煤,在寒冬里点燃第一堆篝火。这种“白手起家、改天换地”的勇气,不仅奠定了企业的物质基础,更铸就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

新集的创业史,是一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史。从建矿初期的“以煤为主”到后来的“煤电联营”,从传统能源的深耕到新能源的布局,每一步转型都伴随着质疑与挑战。但新集人始终相信:“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想着《新集的年轻人》“矿长与矿工一起啃馒头”的画面,看着老物件柜里陈列着1996年“双百日大战”期间刘明善总经理的“第一张手令”——手令里第一条便要求干部“百日要上100~150个班”,字里行间浸着对干部队伍的战斗要求。那些刻在老照片里的坚定眼神,那些写在施工日志中的执着规划,那些传承了几代人的“勤俭持家”理念,共同串起了一条“坚守主业、稳中求进”的发展脉络。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让企业在市场的起伏中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

新集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干群同心共奋进”的情怀史。展馆里,一张特殊的“老照片”让人驻足——那是第一位打字员彭松使用的“四通打字机”。1989年,19岁的彭松在火热的夏季后被刘矿长“点将”,一周内学会打字技术;基建期的深夜,她常抱着打字机在工棚里赶制材料,母亲坐火车来看她时,她已一个多月没回家;1993年因一次工作失误被批评后,她在日记本上写:“新集人容不得差失。”从城区的少女到“矿里的笔杆子”,她的青春与新集的成长紧紧交织。像彭松这样的新集人,在新集的创业史里不计其数——他们是冒雨施工9小时完成铁路专用线接轨的180名工人,是为三维物探戒掉20年烟瘾的李长春,是在绞车房里守护“第一台永久性绞车”的机电工……“历史的细节里,藏着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

传统与现实的交响:为什么说“创业精神不能丢”?

在展馆的照片、图标前,一组组对比数据令人深思:建矿初期,新集年产煤不足百万吨,职工人均年收入仅千元;如今,企业已成长为华东地区能源保障的“压舱石”,年产值突破百亿,职工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从“穷乡村”到“能源城”,从“生存挣扎”到“高质量发展”,新集的巨变让许多人不禁疑问:当物质条件今非昔比,当发展环境焕然一新,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传统?

在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刘峰的话掷地有声:“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而在建党104周年表彰大会上,他又引用阜阳矿业面对困难“奋斗到感动自己,拼搏到感动别人”的期许,点燃了全体新集人奋进新征程的激情。这两句话,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新集公司“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

这是因为,创业精神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定盘星”。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煤炭市场波动加剧,新能源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集虽已跻身行业前列,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从未减弱。正如刘峰在参观时所强调的:“日子过好了,艰苦创业的传统不能丢。”当某些企业因盲目扩张陷入困境,当个别行业因浮躁心态偏离主业,新集的“创业基因”恰恰提供了最珍贵的清醒——发展越快,越要保持“过紧日子”的自觉;条件越好,越要发扬“精打细算”的作风。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正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这是因为,创业精神是激发奋进动能的“动力源”。走进新时代,新集的职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80后”“90后”“00后”成为主力,高水平专业人才占比逐年提升。他们有知识、有视野、有创新力,但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有的年轻人对“老传统”缺乏切身体会,有的职工在舒适环境中滋生了“躺平”心态。而创业史教育展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当年“勇猛的青年班”在-450反下山淋水大、过断层的环境中,咬牙完成1.5米岩巷掘进,为“93.7.1”投产抢时间;如今的青年技术团队在智能采矿系统攻关中,熬夜调试数据、蹲守井下测试,把老矿工的“经验库”与“数据链”结合,开发出更精准的开采方案。当年轻职工看到老一代用算盘核算账目,用脚步丈量矿区,用汗水浇筑希望,那些曾经抽象的“奋斗”二字,便化作了具象的精神坐标。这种“代际传承”,让创业精神从“过去时”变为“进行时”,成为激励新一代新集人拼搏的“精神燃料”。

这是因为,创业精神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指南针”。当前,新集正处在构建煤炭、煤电、新能源“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期。从“一煤独大”到“多能互补”,从“黑色能源”到“绿色低碳”,每一步转型都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都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而创业史中“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基因,恰恰为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无论是新能源项目的前期调研,还是智慧矿山的技术攻关,无论是产业链的延伸拓展,还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都需要像当年建矿那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像地质专家丰宗锦,为寻找新集煤田,顶着“退休”压力奔走4年7个月,打破“三类九型”勘探常规,用交叉勘探法将10年任务压缩过半;如今的技术团队同样传承着这份“敢啃硬骨头”的劲头,在花家湖水体下煤炭开采、盾构机掘进等技术难题中不断突破。这种“敢啃硬骨头”的劲头,正是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

从1993年10月16日,新集一矿南中央采区1303综放面开始试生产,为安徽省首次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到开创了集团公司应用全断面硬岩掘进盾构机先河,首次运用直径达6.03米的巷道盾构机掘进作业线,突破两淮地区“六项记录。新集公司一直在创造着奇迹,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新集人对创业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今年上半年,新集能源交出了一份“有亮点、有挑战、有韧性”的答卷。直面煤炭和电力价格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公司实现商品煤产量、煤质较预算和同比“双提升”,成本实现较预算和同比“双下降”,3个电厂和多个新能源项目投资完成率达99.9%,营业收入利润率超过周边同类型企业。正如刘峰在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所概括的取得煤炭产销、成本管控、转型发展“三个向好”的好成绩,这是全体干群用汗水浇灌的成果。

续写新辉煌的征程:让创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参观接近尾声时,刘峰在展馆的“未来展望”展区驻足良久。这里陈列着新集“建成华东地区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治理现代的能源示范企业”的规划图,标注着“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时间节点,展示着青年技术团队研发的智能采矿系统模型。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传统与创新在此对话,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浸过在去的辉煌,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让创业精神绽放光芒,需要“铭记”与“传承”的双向奔赴。我们要把创业史教育作为“必修课”,通过常态化的展馆参观、老职工讲史、青年职工写史等活动,让“精神财富”活起来、传下去。未来的展馆里,我们还可以把彭松的打字机旁新增“数字互动区”,年轻职工可以通过VR重走“双百日大战”现场;把老矿工“口述史”制成短视频,在企业公众号上播放,“当年我们为20万贷款跑断腿”这样的故事,相信会获得年轻员工的点赞。同时,要注重用新时代的语言、新青年的视角解读历史——比如制作创业史短视频、开发互动式数字展馆、推出“创业精神”主题文创,让历史细节更贴近年轻人的认知习惯。只有让创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才能实现从“记住”到“践行”的跨越。

让创业精神绽放光芒,需要“坚守”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坚守,不是守旧,而是守住“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内核;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新集的智慧矿山建设中,老矿工的“经验库”与青年工程师的“数据链”相互碰撞,诞生了更精准的开采方案;在新能源项目推进中,“精打细算”的传统与“敢投敢闯”的勇气相结合,探索出更高效的投资模式。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让创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让创业精神绽放光芒,需要“个体”与“集体”的同频共振。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靠每一位职工的奋斗。从一线矿工到技术专家,从机关干部到后勤人员,每个人都是“新集故事”的书写者。要通过树立“创业标兵”、评选“创新团队”、搭建“成长平台”等方式,让“奋斗者有舞台、奉献者受尊重”成为企业的价值导向。当每一个人都把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当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集体的力量,新集的转型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从展馆走出时,阳光洒在“新集之路”的标识牌上,泛着炽热的光。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新集的昨天,是一部用奋斗写就的创业史;新集的今天,是一幅用创新绘就的转型图;新集的明天,必将是一首用担当谱就的辉煌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全体新集人铭记创业薪火、激扬奋进力量,就一定能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传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