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丨小暑:大地蒸煮时,能源守护中

日期:2025年07月07日 10:13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2025年7月7日,晨光漫过淮河两岸的青纱帐。

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但对中国大地而言,小暑的“小”更像一种温柔的铺垫:风开始裹着热浪,蝉鸣从稀疏变得稠密,池塘里的荷花正从“小荷才露尖尖角”,转向“接天莲叶无穷碧”。

而这一天,也是七七事变88周年。1937年的此刻,卢沟桥的枪声撕裂长夜,山河蒙尘;88年后的此刻,阳光正洒在安徽的新集矿区,装载机的轰鸣声与蝉鸣交织,一列列运煤列车正从这里出发,驶向长三角的发电厂、钢铁厂、居民区。

有些热,是天地的规律;有些热,是人间的奔赴。

小暑的“热”,是大地的呼吸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古人观察到,此时连风都带着热气;蟋蟀因地表太热,从田野迁居到墙角;老鹰则因地面温度过高,振翅飞向高空。这些细微的物候变化,本质上是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北回归线后,大地接收的热量达到峰值,又因海洋季风尚未完全抵达,形成“蒸煮模式”的前奏。

但对中国人来说,小暑的“热”从不是敌人。《齐民要术》里写:“小暑连大暑,热得无处躲。但得伏里雨,仓里米生虫。”农谚更直白:“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湿热的天气虽让人不适,却是农作物疯长的关键——玉米抽雄、棉花结铃、早稻灌浆,每一滴汗水般的雨水,都在为秋日的丰收筑基。

这种对“热”的辩证认知,藏在中国人的生存智慧里:不与天时对抗,而是顺天应时。就像新集的矿工们,他们面对的“热”同样复杂——井下巷道的地热、设备运转的散热、夏季地表的高温叠加,让作业环境的温度常超30℃。但他们没有“躲”,而是穿上工装、背上一大壶水,在掘进机的轰鸣声中,精准控制每一米巷道的走向;在选煤车间,巡检工手持红外测温仪,沿着传送带反复丈量,确保每台设备的温度都在安全阈值内。

天地有其节奏,而人以行动回应。

能源的“热”,是文明的底色

小暑的热,是自然的馈赠;能源的“热”,则是文明的底色。

新集公司所在的淮南,是中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这里的煤层形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那时的淮南还是一片热带沼泽,蕨类植物疯长,倒下的植株被泥沙掩埋,在高压高温下历经千万年,最终化作黑色的“太阳化石”。当人类学会开采煤炭,这些“化石”便重新释放能量,驱动发电机转动、钢铁熔化、城市亮灯。

但能源的“热”,从不是简单的燃烧。在新集公司的智能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井下500米的瓦斯浓度、主井提升机的运行状态、矿区光伏板的发电功率……调度员王师傅说:“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说话。比如小暑前后,居民用电负荷会涨20%,我们得提前调整井下开采节奏,确保电煤供应不断档。”

这种“精准”,是对能源的敬畏。就像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对天时的敬畏,今天的能源人用科技手段让每一块煤都“物尽其用”——矿区的煤矸石被制成建筑材料,矿井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甚至煤燃烧产生的余热,也被回收用于矿区供暖。

能源的温度,最终要变成人间的温度。

历史的“热”,是血脉的传承

7月7日,小暑与七七事变的重叠,让“热”有了更厚重的意味。

88年前的今天,29军战士在卢沟桥的炮火中喊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88年后的今天,新集的青年员工在矿区的“红色教育讲堂”里重温这段历史。“以前觉得‘保家卫国’很遥远,现在才明白,守好每一寸巷道、发好每一度电,也是在守护我们的‘国’。”刚入职的大学生小李说。

这种传承,藏在细节里。矿区的“党员示范岗”永远设在最艰苦的掘进面;“青年突击队”总在迎峰度夏前主动请缨排查设备隐患;就连井口的绿豆汤也让“艰苦”二字有更具体的温度。

小暑的热,是生命力的爆发;历史的热,是精神的火种;能源的热,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就像淮南的老矿工常说:“我们挖的不是煤,是光。”

热,是希望的形状

暮色中的矿区,运煤列车的灯光连成一条流动的河。

远处,居民楼的窗户次第亮起,厨房飘出饭菜香,空调外机轻轻嗡鸣——这些“热”的痕迹,都是人间烟火的注脚。

小暑的风还在吹,带着植物的香气、机器的温度、历史的余温。

它提醒我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热土里深耕;所谓“国泰民安”,不过是无数平凡人把“责任”二字,写成了日常。

这或许就是小暑的哲思:

最热的时节,最需要守护;

最平凡的坚守,最能照见永恒。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