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守住“舌尖”底线,护好政治生态

日期:2025年06月26日 10:12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2025年6月,当全党上下正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全面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时,几则通报却如重锤敲醒了“装睡的人”——内蒙古魏栓师、湖北张建等领导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顶风违规吃喝,甚至造成人员死亡;海南黄靖权接受有偿陪侍后酒驾被查……少数“边学边犯”的典型案例,不仅撕开了“酒桌文化”的遮羞布,更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必须动真碰硬、一严到底。

违规吃喝,从来不是“小事小节”

有人觉得,“吃顿饭、喝杯酒”是人之常情,何必上纲上线?但从通报的案例看,这些“饭”“酒”背后,藏的是“小圈子”的利益输送,是“顶风干”的目无法纪,是“当面学、背后犯”的表里不一。比如,张建借祭祖之名,联系旧部组局聚餐,管理服务对象“贴心”安排车辆、酒烟;魏栓师作为正厅级干部,带头违规聚餐饮酒,直接带坏一地风气。这些行为,表面是“舌尖上的享受”,实质是“政治上的病变”——损害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污染的是一方政治生态,埋下的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正如新华社时评所言:“违规吃喝不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小节,而是关系党风政风、人心向背的大事。”

集中整治,既要“猛击一掌”也要“精准拆弹”

面对顽固的违规吃喝问题,各地已亮出“硬招”:湖北召开全省集中整治动员部署会,明确“七类重点”靶向纠治;浙江在警示教育会上强调“对顶风违纪从严从重从快处理”;重庆万州近期通报4起典型案例,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这些行动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集中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攻坚战”。

但“严”不等于“一刀切”。整治的关键在“违规”二字——正常的公务接待、商务往来、私人聚餐,只要不越纪律红线、不谋不当利益,本无可厚非。比如,基层干部加班后吃碗工作餐,合规商务宴请,这些是“该吃的饭”;但借公务之名搞超标准接待,用管理服务对象的钱“买单”,甚至“吃老板、喝下级”搞利益交换,就是“该查的局”。正如中央强调的,要区分正常餐饮消费与违规吃喝,防止层层加码、简单化处理,这既是对纪律的敬畏,也是对干部的保护。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地方在执行中却将“违规吃喝”曲解异化为“吃喝违规”,甚至出台“公职人员24小时禁酒”“聚餐控制三人以内”“餐费必须AA”等加码的土政策。对此,新华社时评明确指出,这种“层层加码”是一种“高级黑”——表面上“严格”落实政策,实则违背中央精神,既影响了餐饮行业正常经营和群众正常消费,也让党员干部陷入“正常交往有罪”的焦虑,本质上是形式主义、懒政的变种。正如时评强调的:“整治的核心是‘违规’,而非‘吃喝’本身;禁酒令的目的是规范公务行为,而非阻绝正常人际交往。”

长效长治,关键在“心防”更在“行止”

集中整治是“治已病”,长效机制才是“治未病”。从各地实践看,浙江将“风腐同查”纳入整治重点,深挖违规吃喝背后的权钱交易;河南印发《严禁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规吃喝的若干规定》,用制度扎紧“篱笆”;湖北要求领导干部“既当示范者又当监督者”,以上率下树新风;安徽要求进一步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扎紧制度笼子,完善预防机制,确保抓出习惯、抓出长效……这些探索启示我们:既要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更要从制度上规范“何时能吃、和谁能吃、怎么吃”;既要管住“八小时内”的公务行为,也要净化“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

更重要的是,长效治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新华社时评特别强调,各地在整治中要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常餐饮需求,守住“不影响公务”“不影响廉洁”的底线,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例如,党员干部节假日亲友小聚、正常私人交往等合理需求应得到保障,不能以“人数”“形式”简单划界;对合规的商务接待、基层干部加班餐等,更要明确标准、消除顾虑。

今天,当我们站在学习教育的关键节点回望,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逾13年。从“一张贺卡、一顿饭”抓起,到“风腐同查、系统施治”深化,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越擦越亮。但正如集团公司党委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推进会上强调的:“要开展专题学习、全面自查自纠、从严从快查处,以高度自觉、坚定态度、有力行动,抓紧抓实违规吃喝集中整治工作。”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因为我们深知:守住“舌尖”的底线,才能守住人民的心;刹住吃喝的歪风,才能吹出清风正气的未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