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博弈论视角下的国企作风建设:破局与长效治理路径

日期:2025年05月20日 07:33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其作风建设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质量,更折射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命题。公司作为能源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作风建设既需要直面行业转型的共性挑战,又需破解传统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博弈论视角审视这一课题,不仅能揭示作风建设的内在矛盾,更能为构建长效治理机制提供全新思路。

作风建设中的博弈困境

任何组织内部的作风问题,本质上都是多方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动态博弈的结果。在国有企业中,领导干部与制度约束、短期绩效与长期发展、个体私利与集体目标之间,始终存在着复杂的张力。

动态博弈下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往往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拉锯战。例如,当上级要求精简会议时,某些部门可能以“分解会议”“云端留痕”等方式规避监督,形成“制度—对策—再制度”的循环博弈。这种博弈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者难以完全掌握执行层的操作细节,而执行层则倾向于选择成本最低的应付策略。如同“囚徒困境”中的个体理性选择导致集体非理性结局,形式主义的蔓延最终削弱制度的权威性。

权重博弈中的关键少数。博弈论中的“权重博弈”揭示:少数关键决策者往往能左右整体局面的走向。在国有企业中,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作风直接影响组织生态。若权力缺乏有效制衡,可能出现“破窗效应”——某个领导的小节失守若不及时纠正,就会引发群体性的规则漠视。这种博弈困境的本质是权力集中与监督分散之间的矛盾,既考验个体的自律,更需制度的刚性约束。

心理博弈中的侥幸投机。作风建设最隐蔽的博弈发生在个体的心理层面。当违规成本低于预期收益时,部分人员会陷入“斜坡博弈”的思维陷阱:认为“小问题不会查”“偶尔越界无妨”,这种侥幸心理如同滚石下山,一旦突破底线便难以回头。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少数人的投机行为未受惩戒时,可能引发“模仿博弈”,导致不良风气的扩散。

博弈困局的深层症结

破解作风建设的博弈难题,需从制度设计、文化土壤、动力机制等维度剖析根源。

制度供给的“不完全契约”属性。任何制度都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博弈场景,这种“不完全性”为投机行为留下缝隙。例如,反腐制度虽明确“不能腐”的底线,但对“懒政怠政”等消极行为的界定往往模糊,导致某些干部以“不贪不占也不干”的消极策略应对考核压力。制度与对策的博弈,本质上反映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适配性不足。

监督博弈中的“柠檬市场效应”。信息不对称易催生监督失灵。当纪检监察部门难以实时掌握所有行为信息时,违规者可能利用时间差、技术差制造“合规假象”。这种现象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由于信息筛选成本过高,监督者可能陷入“被动反应”而非“主动预防”的困境。数字化监督工具的引入虽能部分破解信息壁垒,但过度依赖“痕迹管理”又可能引发新的形式主义。

文化博弈中的价值冲突。作风建设本质上是新旧文化的博弈。传统国企文化中“重人情轻规则”“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惯性与现代治理要求的法治化、规范化形成冲突。当“潜规则”文化未被根除时,正式制度往往被架空,形成“表面合规、实质逾矩”的双轨运行状态。这种文化堕距需要更深刻的价值重构来弥合。

破局之路:构建均衡博弈新范式

走出作风建设困局,需将博弈思维转化为治理智慧,在动态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完善制度设计的“纳什均衡”。好的制度应能引导博弈各方在遵守规则时实现利益最大化。可借鉴“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激励相容”的制度体系:细化权责清单,通过“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明确行为边界,减少自由裁量空间;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及时填补博弈漏洞;建立双向约束,既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监督,也完善基层员工反向评价渠道,形成权力制衡。

创新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打破“猫鼠游戏”的监督困局,需构建多维立体的监督网络: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行为轨迹,从“查个案”转向“防趋势”;群众参与,搭建匿名举报与正向激励相结合的平台,将“少数人监督”转化为“多数人治理”;心理干预,通过警示教育、廉洁谈话等方式,增加违规行为的心理成本,改变博弈参与者的收益预期。

培育文化博弈的“演化稳定”。作风建设的长效化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改良:塑造示范效应,领导干部需以“精诚博弈”取代“零和博弈”,通过躬身垂范传递价值信号;强化组织认同,将作风建设融入企业使命愿景,使合规意识升华为职业信仰;构建学习生态,通过常态化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训练,提升全员博弈决策的理性水平。

超越博弈的治理境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不仅是对现实复杂性的清醒认知,更是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新集公司这样的能源国企而言,唯有将博弈思维转化为制度优势,在“约束—激励”“监督—信任”“合规—创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才能在这场没有终局的博弈中持续赢得主动。当规则设计更科学、执行更有力、文化更浸润时,作风建设便能超越短期博弈的消耗战,升华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既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必由之路,更是国有企业答好新时代答卷的政治自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