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乌金深处见精神

日期:2025年04月24日 08:52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在淮河之畔的百里矿区,有一种黑色的金子,它深埋地底,历经亿万年沉淀,却在破土而出的瞬间点燃万家灯火。这乌金的光芒,既照亮了人间烟火,也映照出一个企业的精神图腾——新集公司用三十六年时光,在地心深处镌刻出一部厚重深邃的文化史诗。

根脉:在冻土里生长的精神火种

1989年的冬天,当第一批创业者用铁锹叩响凤台冻土时,他们的行囊里没有现代化的装备,只有三件宝物:窝棚里的稻草被褥、咸菜坛里的老腊菜,以及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住工棚、睡地铺,用体温融化图纸上的冰霜,用算盘计算矿井的走向。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倔强,让新集矿区在六年半时间里创造了震惊行业的“新集速度”,更让“艰苦奋斗”四个字化作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这种精神传承至今依然鲜活:在智能化矿井的操控室里,90后工程师们延续着前辈“百日大战”的拼劲,将传统采煤工艺迭代为数字化的“地下交响”;在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白+黑”工作模式传承着创业期的激情,让光伏板在昔日矿区铺就“蓝色海洋”。正如巷道深处的煤系地层,看似沉默无声,却始终涌动着炽热的能量。这种能量,正是新集文化最原始的母体。

筋骨:用安全与创新锻造企业脊梁

走进新集矿区,“严、狠、细、盯”的安全文化标语如同巷道里的锚杆,既支撑着矿井的物理结构,也构建起企业的精神框架。从班前会的“每日三问”到智能监控系统的“千里眼”,从“三违”治理的雷霆手段到亲情助安的春风化雨,新集人把安全生产编织成一张有温度的责任网。这让人想起老矿工张师傅珍藏的搪瓷缸——杯身斑驳却始终锃亮,上面“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红字,正是安全文化最朴素的注脚。

而文化的筋骨更在创新中淬炼成长。当行业智能化建设刚刚启程,新集人已让盾构机在地下800米划出优美弧线;当传统能源遭遇转型阵痛,他们在皖赣大地种出“光伏森林”和“风电巨树”。从“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模式到“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从井下5G基站到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新集文化的创新基因始终如洗煤厂的筛网,在时代浪潮中淘洗出闪光的智慧。

魂魄:党旗红与乌金黑的交响共鸣

在新集文化谱系中,有一抹红色始终鲜艳。早晨七点半的矿区,三十六年如一日的升旗仪式庄严如初,国旗与矿工帽上的党徽交相辉映。这种“红色基因”不仅体现在“蜂巢式”党建项目化里,更流淌在“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当六安能源的建设者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当“新集能源”APP里的“榜样新集”专栏里成为年轻人手机里常驻APP时,企业文化便获得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海拔。

这种文化魂魄更在责任担当中愈发清晰。在迎峰度夏的保供战场,在乡村振兴的帮扶一线,新集人用行动诠释“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就像矿井深处的瓦斯,经过提纯可以化作清洁能源——新集文化中沉淀的责任意识,经过三十六年发酵,已升华为“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薪火:向着光的方向生生不息

站在“十四五”“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新集文化正迎来新的淬炼。她将会在利辛南部风电场的白色巨人脚下,在板集电厂智慧中控室的数字洪流里,新一代建设者用“创一流”的执着续写传奇。他们或许不再需要住窝棚、啃咸菜,但“创新工作室”里的彻夜灯火、“揭榜挂帅”中的技术攻坚,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百日大战”?当邵冰主持完成的“抗燃油颗粒度化验方法改进”获得新集公司优秀“五小”,当“安徽工匠”王庆帅把多年经验转化为国家专利,文化的薪火便在传承中焕发新光。

面向新征程,我们期待新集文化如煤层气般释放更大能量:在数字化转型中沉淀“数字文化”新范式,在“双碳”目标下书写绿色转型新篇章,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生态。让每个岗位都成为文化创新的试验田,让每位员工都成为文化传播的火种,使企业文化既保有乌金般的厚重底蕴,又具备光伏般的开放胸怀。

地心深处的文化长明灯

文化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文化如光,照亮前路而不炫。那些在巷道中铿锵作响的安全规程、在控制室里跳动的数据曲线、在表彰大会上绽放的笑脸,都将化作永恒的星辰。这星辰的光芒,源自地心深处的精神矿脉,照亮着新集人奉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也温暖着这个时代对实业报国最深的敬意。

愿这部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文化长卷,成为所有奋斗者的精神灯塔——因为我们都相信,只要向着光的方向深耕不辍,地心深处终将生长出属于未来的参天巨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