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煤》:相机里的杏花

日期:2025年03月24日 09:06 文章来源: 作者:齐恩恩 点击数:

春风裹挟着未褪尽的凉意掠过巷角时,我正对着办公楼东侧斑驳的灰墙调试镜头。突然,一簇白从灰扑扑的水泥墙后探出来涌入取景框——原是株倚在配电箱旁的杏树,花开得寂静又恣意。

我将相机的光圈调到合适的位置,使背景中的灰墙虚化,让那杏花如同浮在一片朦胧的仙境之中。就在相机发出轻微的对焦嗡鸣声时,身后传来窸窣响动。回头望去,只见同事小张正踮脚够花,衣摆蹭了墙灰。她手里攥着一支装着蒸馏水的喷雾剂,“你看,喷出来的雾刚好能托住花瓣。”她指尖还沾着玻璃瓶上的积尘,却在阳光下划出一条发亮的弧线。我赶紧调整光圈,增大景深,让花朵和喷雾都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中,拍下了这一幕。

正当我准备再次按下快门时,后勤科的老吴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身边。他摊开常年握扳手的手掌接住飘落的花瓣,掌纹里嵌着的黑色油渍衬得花瓣愈发皎洁。这强烈的对比,就像是生活中粗糙与细腻的交织。“这树该有二十年了。”他指给我看树根处缠着的废弃电缆,“当年埋线时剪断的,倒成了它的静脉。”他的话让我对这株杏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镜头在取景框里不断游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构图,来定格这朵杏花的美。然而,现实却总是充满了意外与干扰。空调外机突兀地闯入画面,墙面那醒目的“小心触电”标识也总是避无可避。这些生硬的元素,就像生活中的无奈与纷扰,一次次打破我对美好的纯粹想象。直到某朵杏花轻轻擦过我的镜头盖,我才发现,它的背面凝着晨露,露珠里沉着大风飘来的灰尘。这看似不完美的瑕疵,却比任何精心制作的滤镜都更加真实。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美,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之中,正如生活,总在平凡中孕育着非凡。于是,我把相机的感光度提高了一些,来捕捉那露珠里更细微的质感。

“咔嚓”,快门声在寂静中响起,惊落了几片花瓣。几个女同事举着手机凑过来,立刻淹没了我的取景框,我下意识调整构图角度。“往左站点,挡着光了!”我习惯性地说道。她们嬉笑着散开时,花瓣趁机落在她们胸前的工牌上,瞬间添了一抹温柔的皱褶。

老吴看着这一幕,忽然笑了起来:“你看这杏花,多像春天的信使,把生机和希望带给了我们。”他的话让我心头一热。是啊,这株杏树虽然渺小,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春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满树的芬芳与绚烂,悄然在暮色里编织光缕,为苍白的底色绣上生命的纹章。

我索性坐在碎石堆上,静下心来重新构图。透过镜头,我看见花影在配电箱的锈斑上织网,而那斑驳的“高压危险”警示牌竟成了天然的画框。取景框突然暗了半格,老吴拿着胶布和浇花壶经过。他用胶布小心翼翼地缠住电缆裂口处的花枝,接着晃了晃接满水的壶,笑着说道,“双保险,保电又保花。”我迅速按下快门,将他和那朵杏花一同定格在斑驳的警示牌前。这一刻,生命的坚韧与温柔、呵护与坚守,被永远地记录在了画面之中。

此后每次经过东墙角,我总要多看上两眼。花瓣日渐稀疏的枝桠上,不知谁系了条褪色的黄丝带,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或许是防止有人误触电箱,但却更像给春天打的蝴蝶结。每当工作之余,我就会把相机里最满意的那朵杏花的照片调出来铺满屏幕。灰铁皮与白花瓣在像素格里相互交织、碰撞,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坚硬与琐碎中,努力寻找和珍藏那一抹诗意与美好,在平凡中挖掘生命的深度与广度,在喧嚣的日常里坚守内心的温暖。

昨夜一场春雨悄然降临,今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特意绕去查看。只见残花散落在积水中,倒映着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在我满心感慨时光流逝、美好易逝时,忽然瞥见裂缝深处钻出的新绿。那一刻,我才惊觉,那些飘落的花瓣,就像是春天的创可贴,暂时掩住了生活的沧桑与伤痕。而我的镜头,不过是偶然间掀起了这层时光的贴布一角,窥探到了岁月沉淀时悄然渗出的生命力量与希望。这朵杏花,这整个春天,它们以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姿态,教会了我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生活的缝隙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原载于2025年3月21日《中国中煤》报第四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