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其对电力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光伏和风电的成本已经显著低于火电,成为推动电价下行的主要力量。在部分地区,长协电价正在向光伏和风电的成本价格靠拢。但短期内,新能源向下继续冲击电价体系的能力有限,火电在主导市场电价方面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据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消息,2025年广西绿电合约价格为375元/兆瓦时,常规电能量合约价格为360元/兆瓦时。这一价格水平已经接近甚至低于光伏和风电的成本价格。据行业分析,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大约在0.25元到0.6元之间,而集中式光伏的总体成本已降至0.30元/千瓦时以下,在西北戈壁等优质资源地区,地面电站成本可低至0.15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结合锂电储能系统的综合成本也已降至0.26-0.38元/千瓦时。新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使得其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拉低了整体电价。
截止2025年2月,风电和光伏装机占比达到41%,已经几乎和火电持平。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光伏组件和风机的技术进步又降低了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提高了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这将使得新能源在电力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火电电价明显受到了新能源发展的影响。全国长协交易电价普遍下滑,火电行业面临着电价政策调整和需求淡季的双重挑战,部分电企“亏本卖电”,销售压力大,对动力煤的采购需求降低,影响上游煤价也接连下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上工业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5.8%,降幅较为明显。煤炭价格方面,截至3月19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价已降至677元/吨,较前一日下滑 3 元/吨,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0元/吨。年初至今,煤炭均价为 748 元/吨,同比降幅达 168 元/吨。
尽管火电装机容量占发电装机总量的比重逐渐下降,但仍占据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兜底作用。截至 2025年2月,我国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约为 144809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比重的42.56%。火电在保障电力供应、调节电网稳定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电力供需偏紧的省区,如安徽、浙江等,火电企业需要加大发电量以保障电力供应。
而且火电在电价中的主导性地位短期内仍然不会动摇。一方面,在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进程中,特高压输电通道高比例输送新能源电力仍然面临显著技术瓶颈。当受端电网缺乏传统火电、水电等同步电源的支撑时,系统惯性响应和频率调节能力将严重削弱,难以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性,进一步放大了电网运行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制约了新能源电力的输送比例。
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出力曲线与负荷曲线的错配现象尤为突出。以光伏为例,光伏发电在正午时段达到峰值,而此时受端电网用电需求往往处于低谷;当进入晚高峰用电时段,光伏发电出力又急剧下降。这种出力特性导致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新能源大发时段可能因消纳空间不足造成弃光;另一方面,用电高峰时段仍需依赖传统火电通过特高压通道送电,削弱了新能源的替代效应。
此外,还有来自政策端的影响。业内还有观点提到,入市新政出台后,新能源特别光伏的盈利形势仍不明朗,5月31日以后市场份额大概率会有所回落。国家今年目标是2万亿千瓦,且倾向大基地建设,内地省份增量将会大幅度减少,本地新能源冲击有限。以新疆新能源电力外送为例,目前的消息是其交易价格在0.1元/千瓦时以上(保障项目价格更高),但综合考虑 31%新能源与 60%火电的混合电力成本,电价需达到0.2元/千瓦时以上。叠加省内输电费用和特高压输电成本,最终落地电价可能在0.35元/千瓦时以上。由于新能源电力在高电价时段的出力不足,相关企业的议价能力偏低。
因此,当前来看火电不论是在装机方面,还是在电价方面仍然充当着基石的作用。但后续如果新能源各方面技术有进一步的突破的话,这一情况会有什么变化,还有待观察。总之,新能源对电价的牵引作用目前看来并不足以到需要警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