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刷到网友的一段话,质朴的文字里满是力量,一下撞进了心里。
“为什么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躺在那里!
为什么要缅怀先烈?因为我们站在这里!
为什么我们站在这里?因为他们躺在那里!
为什么他们躺在那里?因为他们要让我们站在这里!”
这话直白又震撼,浑然不知我已发出了声响,正在厨房包饺子的母亲停下了手里的擀面杖,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这话实在,就像你姥爷当年说的“骨头垫在脚底下,后人才能走得远。”
母亲回忆道:你姥爷是一名共产党员,小时候总爱给我讲过去的事。记得有一次他讲起张叔的事,那时候姥爷参军回家后做了村里的村支书,因常年野地作战导致自己得了肺病,常年在炕上下不了地,后来组织得知了姥爷的情况,给他派了一名工作队队长,也是一名党员大伙喊他“小张头”,别看小张头那时不过二十五六的年纪,指挥修岸堤时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总把袖子挽到肘弯,露出小臂上遒劲的青筋,抡起铁锹的架势,像极了村里最有经验的老把式。
村头那条河叫母亲河,但是母亲河也有发威的时候,一到汛期就发威,冲走泥沙卷走庄稼那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小张头刚来没几天,就挽着裤腿蹚进齐腰深的河水查看险情。姥爷说:“那天他冻得嘴唇发紫,还直念叨‘得赶紧修岸堤,不然今冬大家都得饿肚子’。”转天鸡还没打鸣,小张头就挨家挨户敲门:“老少爷们搭把手,咱们自己修!”
修岸堤的日子苦得很。小张头总比别人早到半个时辰,扛沙袋时故意往自己肩上多压两袋。有次姥爷看他走路直打晃,劝他歇会儿,他却咧着干裂的嘴唇笑:“叔,我年轻抗造!您歇着,我来!”暴雨夜巡查堤岸,他举着自制的煤油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里,隔一会儿就喊上两嗓子:“有人吗?都警醒着!”声音被风雨撕得七零八落,却让守夜的村民心里踏实。
岸堤修好那天,全村老少聚在河堤上。小张头的工装破得不成样子,脸上沾着泥点子,却笑得比过年还开心:“往后发再大的水,咱也不怕了!”自那以后,洪水再没能冲垮村庄,地里的庄稼一年比一年好。可那年冬天格外冷,小张修岸堤时着了凉,起初只当是普通风寒,烧了几天总不见好,人却还惦记着河堤,硬撑着要去查看。姥爷拦他:“躺下歇着!我替你去看!”他却哑着嗓子笑:“叔,我心里不踏实。”谁也没想到,这场烧越来越重,等村里人套上马车往镇医院送时,半道上他就没了气息。
如今照片边角已经卷边,可小张头站在新岸堤前的身影依旧清晰。姥爷常说:“你看这眼神,多亮堂。”是啊,那双眼睛里的光,就像村口老井里的水,看着朴实,却实实在在滋养着几代人,让我们懂得只要认准了路,再难的坎儿,咬咬牙总能跨过去,后来你姥爷过世,就再也没能听到村里的故事了。
在新中国建设的号角声中,英雄的精神从未缺席。在戈壁荒漠中,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隐姓埋名数十载,用算盘计算出“两弹一星”的奇迹,用生命托举起大国重器;“铁人”王进喜,面对新中国石油短缺的困境,他带领工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还有雷锋,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品质;更有脱贫攻坚战中,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用青春诠释“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更有抗疫战场上,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同时,我们也要从先烈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征程上,我们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科研工作者日夜攻关;面对乡村振兴使命,基层干部扎根一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身影,都是英雄精神的延续,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站在建党104周年的节点回望,突然明白网友那句话的分量。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浸透了先辈们的汗水、泪水和血水;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和平生活,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礼物。就像母亲包的饺子,每一个褶子都藏着对生活的珍惜——因为我们知道,这热腾腾的幸福,是有人用寒夜的坚守、用滚烫的热血,才焐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