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利辛发电的集控室里,值长梁春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写下“正常交班”。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八年。从青涩的值班员到沉稳的值长,他的成长轨迹,恰与利辛发电的发展年轮重叠。在这座电厂,有无数个“梁春杰”,他们把青春与汗水融入机组的轰鸣,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双向奔赴、彼此成就过程中,共同诠释“同心筑梦、不负韶华”的生动注脚。
讲担当,与企业共渡难关
2021年,利辛发电迎来投产以来最艰难的时刻。煤价飙升,竞争加剧,电厂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那段时间,办公楼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时任设备管理部主任的高鹏提出修旧利废的“金点子”,把换下的阀门拆解整合重组,一年节省备件费用100多万元;运行管理部优化启停方案,将机组启动时间缩短2小时。就连食堂师傅都推行“按需打饭”模式,每月减少厨余垃圾近300公斤。
锅炉专工杨贺那段时间几乎“泡”在现场,一次检修中,他发现给煤机轴承磨损严重,换新需要几万元。于是他便带着工友们反复打磨、调整间隙,硬是让旧轴承在不影响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再“上岗”了6个月。有人问他图啥,他抹了把脸上的油渍说道,“企业难的时候,咱多省一分,就是多一分底气。”
正是这份“拧成一股绳”的坚守与担当,攻坚克难、提质增效,让利辛发电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勇创新,绘就同攀高峰的画卷
“机组供电煤耗再降0.3克/千瓦时!”2024年,这个消息在利辛发电炸开了锅。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微小的突破,每年能节约煤炭成本2000多万元。二期项目在创新方面更是成绩斐然,应用了4个“国内首次”,创造了1项“国际首例”,获得8项专利、5项行业创新荣誉。3号机组发电煤耗251.6克/千瓦时、供电煤耗261.4克/千瓦时、厂用电率3.75%,4号机组发电煤耗251.8克/千瓦时、供电煤耗261.7g克/千瓦时、厂用电率3.79%,均低于设计值。据统计对比,两台机组的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在全国60万千瓦级燃煤机组中处于前列,二期项目建成了同期同类型“效率最高、质量最优、造价最低、数字化国际领先”的火力发电项目标杆。
他们联合杭州和利时公司共同创新开发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智能云控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采用传递函数参数,解决了低负荷工况下的控制难点,实现20%~100%宽负荷优化控制,解决了机组频繁调峰问题,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2025年3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攻坚克难无止境。他们采用“澄清软化预处理系统+膜浓缩系统+双极膜制酸碱”工艺,从整体盐平衡角度出发,运用纳滤分盐、制氯技术、双极膜电渗析等技术,完成盐分在水处理系统的“内循环”和资源化转化利用,不仅实现废水“零排放”,还大幅节省了成本投入。
正是这种“勇于突破自我”的创新与争优,使集团公司推进“两个联营”模式、构建“两个对冲”机制在一线落地见效,成为中国中煤火力发电企业的典范。
传帮带,一场又一场“接力赛”
在利辛发电,有个特别的“师徒档案”,记录着近百对师徒的故事。电气专业的赵工调离那天,徒弟们捧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来送他。那是8年间,赵工手把手教他们排查故障、绘制图纸的现场记录。“师傅总说,电厂就像棵大树,咱们都是枝叶,只有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壮。”徒弟小王的话,道出了传承的意义。
这种传承,是技术上的“传帮带”,更是精神上的“接力赛”。2023年,利辛发电启动二期工程建设,需要一批骨干驻场监造。年过五十的老党员陈泽林第一个报名,带着一群“90后”一头扎进了施工现场。夏天的工地像个蒸笼,他每天顶着烈日巡查,皮肤晒得黝黑。面对年轻人期待解答的目光,他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冷却塔,语重心长地说,“当冷却塔封顶的时候,你们就懂了。现在把你们带出来,等三期建设,就由你们挑大梁了。”
如今,二期工程已顺利投运,那些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年轻人,已成了新机组的技术骨干,他们像当年的师傅们一样,带着新一批年轻员工熟悉系统、演练操作。电流在电缆里流淌,也在一代代发电产业工人的心间传递——那是对企业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
从建厂时的一片荒滩,到如今四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32万千瓦的现代化发电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名员工,到如今的三百多人团队,利辛发电的每一步成长,都印刻着中煤人的奋斗足迹。他们或许是认真巡检的操作工人,或许是在精打细算的管理人员,但他们都是正“燃”的队伍。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小我”,汇聚成了与企业共发展的“大我”,成就了与时俱进、能征善战的磅礴力量。
当更多的光明被输送到远方,利辛发电人将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道路上,续写更多关于坚守、创新与传承的故事,让这份“共发展”的长歌,在江淮大地上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