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辛苦了,来吃口西瓜!”7月30日,地表温度近40℃,而在刘庄矿业井下-762m的150806综采工作面,滚滚热浪与机器轰鸣交织。就在这“钢铁丛林”深处,一块块西瓜被递到职工掌心,甜汁顺着指缝滴落,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暑气,也点燃了干劲。这一幕,正是刘庄矿业党委组织机关党员开展井下送清凉生动剪影。
用脚步丈量巷深,组织力穿透地层的“清凉投送”
“井下哪里最艰苦,组织就挺进哪里。”机关12名党员,肩挑背扛300余斤西瓜,徒步1800m巷道,半小时后直达煤壁,将“清凉”精准投送至生产最前沿。一路汗水、一路甘甜,他们把“清凉”送到工作面,也把“答卷”写进百米井巷。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送清凉”,而是一场“组织力下沉”的实战演练,党员用脚步丈量巷深、用汗水校准服务,把初心“写”在工装背上,汗水与煤尘交汇之处,党员徽章依旧锃亮,从一块西瓜的温度,升华为组织力的刻度。
一块瓜的民生哲学,从“体温”到“热度”的系统保障
刘庄矿业党委深谙一个朴素的真理,职工的“体感温度”,就是矿井“发展热度”最真实的标尺。一块西瓜,只是庞大民生保障体系中的一个温暖触点。其背后,是党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转化为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清凉工程”和“安心保障”。
在东、西区井口设立“清凉驿站”,24小时供应绿豆汤、淡盐水,让职工在炎炎夏日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井下千米巷道,新增的智能制冷机组正源源不断输送冷风,局部通风机叶片高速旋转,确保工作面温度控制在26℃以下;在高温采掘面,增设移动急救点,储备藿香正气水、口服补液盐等物资;在制度上,实行“弹性作业制”,让职工避开高温时段,为职工构筑防暑屏障。
正如矿领导在班前会上所强调:只有把职工的“小事”当作党组织的“头等大事”来办,才能真正将个体的生产力凝聚成矿井无坚不摧的核心竞争力。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正是刘庄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厚重“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