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克利,新集一矿综安队机电工,队里公认的“技术大拿”,新集矿区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从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如今技术过硬的央企职工,朱克利的故事,也是矿区数十载变化的生动写照。
从“穷窝窝”到“幸福家”,矿山改变命运
“要说这几十年的变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谈及家乡的变迁,朱克利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他至今记得,建矿前的日子是“苦熬”过来的:“那时候咱这地方是出了名的穷,地势低,年年闹水灾,辛辛苦苦种一季庄稼,一场洪水下来啥都剩不下。家里穷得叮当响,村里好几个小伙子都因为没家底,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
1989年,新集矿开始建设,朱克利成了第一批占地招工的人。“当时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能跳出农门挣工资,忐忑的是咱啥技术也没有,怕干不好。”他清楚地记得,刚入矿时在机电队当学徒,看着密密麻麻的线路图,常常急得睡不着觉。“别人休息时,我就抱着图纸啃;师傅操作时,我就蹲在旁边看,记了满满三大本笔记。”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慢慢从“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
朱克利先后在综采队、综安队历练,经手的设备既有老旧的小型机械,也有智能化的综采设备,技能也跟着“水涨船高”。三年前,为了照顾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从口孜东矿调回一矿,虽然岗位变了,但钻研技术的热情丝毫未减。如今,队里的新设备调试、疑难故障排除,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朱师傅的技术没得说,上次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出了问题,好几个人都没找出症结,他到现场听了听声音,摸了摸油管温度,很快就找到了故障点,轻松就解决了。”年轻职工小王说起朱克利,满是敬佩。
三代人与矿山的缘分,幸福在传承
“没有新集矿,就没有咱现在的好日子。”朱克利的话语里满是感恩。如今,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楼,院子里停着去年新买的小轿车,妻子在家门口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更让他欣慰的是,今年大专毕业的儿子,主动报名参加了矿上的招工。
“一开始我还担心他吃不了这份苦,没想到这孩子挺坚决。”朱克利说,儿子从小在矿区长大,早就对矿山有了感情。“他说现在矿上都是智能化设备,需要年轻人来接班,还跟我拍胸脯说,要比我干得更出色。”
在朱克利看来,儿子的选择,是对这份工作的认可,更是对矿山未来的信心。“以前咱们下井靠力气,现在靠技术;以前巷道里黑乎乎的,现在灯光明亮、环境整洁。矿区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职工的待遇也逐年提高,养老、医疗有保障,这样的工作,谁不珍惜?”
干在当下,日子有奔头
“现在父母身体健康,儿子也即将入职,我更得好好干。”朱克利说,每天下井前检查设备,下班后和工友讨论技术难题,成了他最充实的日常。前不久,队里引进了一套新的机电控制系统,他主动牵头成立攻关小组,带着年轻人一起研究说明书、做调试方案,短短半个月就掌握了操作要领。
“朱师傅常跟我们说,干技术就得精益求精,一点马虎都可能出安全事故。”徒弟小李说,师傅不仅教技术,更教做人——下井时总会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带,遇到重活累活总是抢在前面,看到浪费材料的行为也会及时制止。“他说,矿上把咱当家人,咱就得把矿山当自家,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干工作更得尽心尽力。”
夕阳西下,矿区的路灯次第亮起,朱克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脱下工装,换上干净的衣服,步履轻快地向家属区走去。远处,矿井的井架在余晖中矗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奋斗,也映照着未来的希望。
“现在日子越来越稳,心气儿也越来越足。”朱克利说,他计划着再干十年,看着儿子在岗位上成长,看着矿区变得更美好。
在新集矿区,还有无数个像朱克利这样的职工,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用坚守回馈矿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共同编织着矿区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