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从气象学角度来讲,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即为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同时,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古时,二十四节气中多有祭祀活动。冬至的时候要祭天,而夏至则是祭地。明清时,每到夏至这天,帝王便率领众臣到北京方泽坛举行祭地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公元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位皇帝在方泽坛祭地,长达381年。
古时,民间夏至时亦有许多节庆民俗。夏至节: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祭神祀祖: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消夏避暑: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夏至南北要吃面: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到了,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论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有多忙碌,记得吃上一碗“夏至面”,这是生活的滋味,也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