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第一阳光掠过刘庄矿业供应站的土产料场,保管员陈德龙习惯性地抚摸着斑驳的磅秤,这台陪伴他十余年的磅秤上的每一道划痕,都镌刻他与新集公司共同成长的轨迹。
陈德龙是个“90后”,从学校毕业后到物资供应公司刘庄矿业供应站从事仓储保管工作。在这片土地上,他见证了刘庄煤矿作为中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的建成运行、投产达产。在仓储管理的岗位上,他践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磨砺,他从最初的技术“小白”成长为优秀的仓管“大拿”;从一名物资保管的“门外汉”,蝶变为保供战线上的“行家里手”。
匠心守初心,让青春在勤学苦练中绽放芳华。
刚入职时,陈德龙面对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产料场。老师傅一句“没点狠劲干不了这行”,成了他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为了弄清黄沙的“含泥量”参数,他蹲在料场,用筛子一遍遍过筛,手掌磨出的茧子比砂石更坚硬;为确保账卡物相符,他连夜核对明细,清点物资。刘庄煤矿作为“中国首对数字化矿井”,对物资供应的精准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陈德龙意识到,个人的成长必须与企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企业需要“零误差”的仓储管理,他便练就“一眼识货”的本领;矿井推进标准化建设,他就把“日清日结”的规矩刻进工作日常。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2018年陈德龙荣获公司“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20年度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评比,他也榜上有名。一张张火红的证书,一块块金黄的奖牌,见证了他成长的别样“芳华”。
担当赴使命,让青春在应急保供中淬炼担当
2022年疫情突袭时,物资保供成了矿井生产的“生命线”。陈德龙在休育儿假的第二天,便接到返岗通知,看着襁褓中的女儿和产后虚弱的妻子,他喉头哽咽,却还是连夜收拾行囊。
“仓库不能没人,保供不能断档”,他对母亲和妻子这般说,更是向企业许下的承诺。
那段日子,他一人扛起整个土产料场的工作:清晨核对“两码”、中午验收物资、傍晚盘点库存、深夜消毒库房,连轴转的节奏让他瘦了十多斤。有一天傍晚,他累得在料场角落打盹,梦中全是女儿咿呀学语的模样,醒来时月光洒在沙堆上,像一层薄薄的霜。他忽然想起老职工常说的“新集精神”——“创一流、争第一、勤奋节俭、多奉献”,原来所谓“奉献”,就是在企业需要时,把“小家”暂时放在心里,把“大家”扛在肩上。
正是这场疫情保供战,让他从“技术骨干”蜕变为“团队主心骨”,更让物资供应公司在危机中淬炼出更坚韧的供应链体系。
微光聚星河,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熠熠闪光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光”。在物资供应公司刘庄矿业供应站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陈德龙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根一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时光铸就了他的钢筋铁骨,奋斗抒写了他的青春梦想。
2020年10月份,中煤新集公司第十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仓储管理员技能竞赛在物资供应公司总仓库举办,陈德龙代表刘庄矿业供应站参赛,在保管组的比赛中,以过硬的操作技术,沉着应战,一路过关斩将,取得比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站在领奖台上,他望着台下为他鼓掌的同事,他忽然懂得:个人的成长从不是孤军奋战,团队的托举方能让梦想走得更远。刚入职时,是老职工手把手教他“四号定位”与“五五摆放”;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上线,是团队一起熬夜钻研系统教程;就连这次参赛,也是同事们把积累多年的“秘籍”倾囊相授给他。而企业给予的平台,更像一片沃土:从“导师带徒”的培养机制,到技能竞赛的晋升通道,再到数字化转型的成长机遇,每一项都为员工的成长精心铺就阶梯,助力他们在职业的道路上稳步攀升。
如今的陈德龙,依然在基层供应站仓库里忙碌着。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2009年刚入职的青涩模样,背景是简陋的料场;另一张是2023年的“先进班组”合影,身后是高大的数字化立体仓库。两张照片的主角,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背景的迭代变迁,生动见证着企业与员工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历程。
“36年前,老一辈创业者踏上了这片热土,开启了新集发展建设的艰辛征程,他们以青春和奋斗谱写了新集精神。今天,我们年轻一代的“小字辈”,要继续弘扬和传承老一辈创业者的光荣传统,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走好脚下的“长征路”,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新集青年,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闪光!”面对笔者,陈德龙目光坚毅、掷地有声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