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量出温情 同心筑就发展

——解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职工密码

日期:2025-06-16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6月10日,公司党委书记刘峰到新集一矿,听完安全生产汇报后,转身就去了职工宿舍;6月12日,他在利辛矿业再次问起了“两堂一舍”管理情况;6月14日深入新集二矿检查时,更强调要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民生实事。这几天的调研,行程紧凑,却始终有个清晰的“重心”——不是只看产量、盯效益,而是沉下来看职工吃得好不好、住得安不安,问一线工人收入实不实、福利暖不暖。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也让人想起一句话:“企业的温度,藏在干部的脚窝里。”刘峰的调研足迹遍及生产现场,目光却始终落在“职工的小事”上:在新集一矿,他强调“薪酬分配要向井下一线、生产一线和艰苦岗位倾斜”;在利辛矿业,他反复叮嘱“要推进职工食宿条件改善,全方位打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在新集二矿,他更以“厚植为民情怀,凝聚发展合力”的要求,将民生关切贯穿调研全程。这些要求没有华丽的口号,却切切实实落在职工的“钱袋子”“饭桌子”“床铺子”上——这恰恰是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发展逻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职工;职工的心暖了,企业的劲才能聚成一股绳。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翁”,但“主人翁”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暖出来的。为何调研中刘峰反复强调“守规矩”的安全文化?因为他深知,一线工人最需要的是“安全”这颗“定心丸”。在利辛矿业井下,他查看巷道支护、询问隐蔽灾害普查机制,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职工下井时安心、作业时放心?在新集一矿煤场,他关注环保管理,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明白“生态环保融入生产”才能让职工在更安全、更健康的环境里工作。所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企业里,就是“健康至上”——当职工感受到企业把他们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又怎会不把企业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职工的获得感,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新集一矿,刘峰特别提到“优化薪酬分配机制”;在利辛矿业,他强调“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要落到实处”;在新集二矿,他更以“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颗钉做起”的细致,将降本增效与职工福祉紧密相连。这些要求背后,是对一个朴素道理的坚守:职工不是“生产工具”,而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当薪酬向一线倾斜,当后勤保障从“将就”变“讲究”,职工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是被尊重、被重视的归属感。“食堂的菜变丰富了,宿舍的空调修好了,上班路上脚步都轻快了。”职工的一句感慨,最终会转化为安全生产的专注度、技术创新的主动性、降本增效的积极性——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轻快”汇聚而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企业高质量打造,最终要落脚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上。从新集一矿的“两堂一舍”管理到利辛矿业的职工食宿改善,再到新集二矿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深化,这些具体举措之所以能落地,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把“为民服务”从口号变成了行动。当职工看到干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解决问题,自然会对企业多一分信任、多一分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人说,企业发展看“数据”,这话固然有道理,但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因为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要看“人心”。刘峰的这次调研,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产量增长、指标攀升,而是职工的安全感更实、获得感更足、归属感更强;不是一部分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职工的“大合唱”。当企业把职工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职工自然会把企业的“大事”当成自己的“家事”。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才是企业行稳致远最坚实的底气。

从职工宿舍的一盏夜灯,到食堂的一碗热汤;从一线岗位的一份津贴,到安全管理的一项制度——企业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细节里。而当这些细节连成线、织成网,就会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我们相信,只要始终把职工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煤新集的明天,一定会更有奔头、更有盼头。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