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之滨的百里矿区,新集公司以“价值创造”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挥毫泼墨。从千米井巷到新项目基地,从技术创新到民生工程,新集人用实干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能源企业的担当篇章。
向地要效益:生产一线的价值突围
“采煤不仅是挖资源,更是挖潜力!”刘庄矿业矿长焦金宝的这句话,道出了新集公司提质增效的核心密码。面对老矿井资源递减的难题,他带领团队创新实施“煤矸精准分流+厚薄配采”工艺,使商品煤煤质提升近400卡/克,仅此一项便增效6900万元。在刘庄矿业,一套“加减乘除”组合拳更是打出新天地:通过优化巷道设计减少工程量1470米,首创“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回收优质资源59万吨,盾构机单月进尺突破370米刷新纪录。这些硬核举措,让这座投产近20年的老矿焕发新生,2024年利润总额突破21.68亿元,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
在利辛矿业,电工班长王庆帅用“智慧火花”点亮价值创造之路。他研发的“智能巡检系统”让设备故障排查效率提升40%,带领团队取得4项国家专利,更独创“三维实训法”培养出6名高级技师,班组高级技工占比达47%。这些扎根一线的创新实践,正是新集公司202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27%、经营利润创历史新高的生动注脚。
向新要动能:转型发展的价值跃升
站在能源革命的潮头,新集公司以“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塑产业版图。在煤炭主业,5对矿井获评“安全高效矿井”,透明地质、智能开采技术让传统采煤焕发数字生机;在煤电领域,板集电厂二期提前投产,六安、滁州、上饶电厂建设跑出“加速度”;新能源战场上,173万千瓦指标收入囊中,江西49万千瓦“煤电+新能源”联营项目更成为转型标杆。这种“老树发新芽、新芽成大树”的蜕变,让公司资产总额突破450亿元,新能源装机规模两年增长3倍。
改革创新的基因深植血脉。452名管理人员签订任期契约,薪酬浮动比例超80%;市场化用人机制下,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率达100%,626名社会人才为煤炭、电力、新能源产业注入活力。在板集电厂,国际首套“虚拟DCS控制系统”成功投用;在口孜东矿,“L型井”分段压裂技术突破瓦斯治理瓶颈——这些“从0到1”的突破,让新集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57%,获评“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
向责要担当:社会价值的厚重底色
当江淮大地遭遇洪峰考验,新集救护队48小时连续奋战转移群众300余人;面对能源保供大考,公司电煤长协兑现率连续三年超100%,向下游企业让利26.5亿元。在乡村振兴战场,499万元帮扶资金化作皖北乡村的蔬菜大棚、文化广场,帮扶地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2024年,26.19亿元税费真金白银反哺地方经济,这份央企答卷厚重而温暖。
“企业发展成果必须与职工共享!”这是新集领导班子的庄严承诺。2024年,职工疗养范围扩大至80%在岗人员,意外互助保险全覆盖,累计投入民生资金6927万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8.3%,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活动惠及万余名职工。当板集电厂职工张师傅用手机APP远程巡检设备时,当刘庄矿工在新建的文体中心挥洒汗水时,幸福企业的图景愈发清晰。
向党要力量:红色引擎的价值引领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新集公司党委创新实施“七抓工程”,将支部建在盾构机作业线上、党员示范岗设在新能源项目现场。在党的二十大学习热潮中,“学、研、办、督”机制推动127项民生实事落地;巡察机制覆盖基层单位,打造出“三融三强”等党建品牌。这种“红色动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公司获评“全国企业党建创新品牌”,7项成果入选国企改革典型案例。
在刘庄矿业,党员干部为了确保东二东翼和东三块段1煤层开采底板灰岩水地面超前区域探查治理工程顺利完成而加班加点;在新项目建设现场,青年党员攻关小组攻克施工技术难题……党旗飘扬处,处处是攻坚克难的战场,更是价值创造的沃土。
奋进者永远在路上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新集公司正以“推动高效能治理”为帆,向着“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壮阔蓝海进发。从焦金宝“千米井巷守初心”的执着,到王庆帅“匠心筑梦煤海间”的坚守,新集人用行动诠释:价值创造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每一吨优质煤、每一度清洁电、每一项民生工程的生动实践。当“建设华东一流能源企业”的号角再次吹响,这支能源铁军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