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新集青年:以“燃”为墨书写能源报国新答卷

日期:2025年05月04日 09:25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五四的烽火穿越百年时空,在皖赣大地迸发出新的光芒。站在公司的矿区,看着运煤专列呼啸而过,总能让人想起1919年那群振臂高呼的青年,想起1989年新集开发建设时第一代创业者挥汗如雨的身影。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当“燃”的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新集青年正以奋斗为笔,在能源强国的蓝图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以“燃”为炬:照亮精神传承之路

新集的创业史,本质上是一部青年奋斗史。1989年寒冬,当首批建设者在泥泞中打下第一根桩基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后来被称作“新集模式”的矿区会创造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奇迹。正如当年《新集的年轻人》让中央领导为之动容,如今新一代青年用智能化采煤系统替代传统镐锹,用无人机巡检取代人工丈量,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传承。那些在千米井下调试设备的专注身影,在控制室反复推演参数的不眠之夜,都是对老一辈创业者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正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机械化设备替代传统镐锹,当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

以“燃”为犁:深耕创新发展沃土

面对能源革命浪潮,新集青年要明白:躺在功劳簿上守成,终将被时代淘汰。在智能化工作面,青年技术团队要将地质预测精度推向新高度;在绿色转型前沿,创新小组要探索采煤沉陷区的生态蝶变之路。老一辈“新集的年轻人”的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创新不是灵光乍现的偶然,而是持续攻坚的必然。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现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每一次技术迭代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推翻重来的方案,是在生产一线经年累月的坚守。

以“燃”为帆:破浪绿色发展征程

当“双碳”目标重构能源版图,新集青年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发展方式变革。昔日的黑色矿区悄然披上光伏铠甲,煤矸石堆积场变身生态公园,这些转变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涅槃。青年工程师们要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每个生产环节,把生态修复技术植入每寸复垦土地,用智慧破解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密码。这种转型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考验见微知著的匠心——在设备改造中抠出能效提升的百分点,在流程优化里挤出资源利用的新空间。正如《淮南子》所言:“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当绿色发展从口号变为行动,青年们正在创造能源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以“燃”为弦:奏响青春担当强音

在新集青年身上,“担当”从来不是抽象概念。保供攻坚时的连续奋战,技术瓶颈前的迎难而上,危急时刻里的挺身而出,都在诠释着何为“强国有我”。这种担当既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冲锋陷阵,更渗透于日常工作的精益求精。企业构建的成长通道,让青年在重大项目历练中淬火成钢;“揭榜挂帅”机制激发着创新潜能,使青春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当老师傅的工匠精神与年轻人的创新思维碰撞融合,当个人理想与企业使命同频共振,便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正如王阳明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正是新集青年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从创业初期的篝火到智能矿山的星海,变的是一代代奋斗者的面孔,不变的是“燃”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既包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也蕴含“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既需要“百舸争流奋楫先”的锐气,也离不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当青春之“燃”遇上时代之需,便形成了改变现实的磅礴力量。

“向阳而生者,难至迟暮;自强不息者,永远青春。”在五四火炬照耀下,新集青年正在用行动证明:能源报国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浸透汗水的实践;青春价值不在空想虚度,而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从智能矿山的键盘声到生态修复区的草木香,从科技攻关室的图纸堆到保供一线的冲锋号,每个奋斗瞬间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才能让青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片热土上的每处革新突破、每次绿色蜕变,都在续写着新时代的青春华章:以“燃”为舟,中煤新集的青年航船,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目标破浪前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