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煤海华章:新集公司外宣工作的破茧与蝶变

日期:2025年04月17日 08:30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解码能源央企的传播创新之路


破茧:从传统叙事到立体传播的觉醒

当1989年的铁镐叩响皖北冻土时,新集的创业者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场能源攻坚战将催生中国煤炭工业改革的“新集模式”。初创期的外宣工作如同矿工头顶的矿灯,聚焦于“硬核成就”的线性叙事:1993年首套综采设备投运、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斩获、刘庄煤矿入选新中国“百项经典工程”。这些镌刻在《中国的能源政策》中的里程碑,通过传统媒体构建起“改革先锋”的硬核形象。

此时的传播体系如同矿井的原始支护——质朴但略显单薄。企业内刊《新集矿工报》与地方政府简报构成主要阵地,宣传内容多为生产指标突破与领导视察纪实。这种“矿井式传播”虽能展现企业筋骨,却难触及时代脉搏。直到2015年“中煤新集在线”微信公众号上线,标志着传播意识开始觉醒: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始交织,如同巷道中的钢架与锚杆,共同支撑起立体传播的雏形。

蝶变:融媒矩阵与价值传播的共振

2016年划归中国中煤管理,恰似矿井引入综掘设备,推动外宣工作进入技术迭代期。企业深刻意识到,在能源革命浪潮中,传播力就是生产力。由此构建起“台报网微站屏栏播”八位一体的融媒体矩阵,将传播触角延伸至井下掌子面与职工家庭。

这场传播革命以“准快新精融”为方法论:

准:建立三级核稿机制,确保“时政要闻不过夜,专业报道不失焦”,如《板集电厂获评国优金奖》被《中国煤炭报》新媒体头条推送;

快:形成“采编审发”四小时闭环,重大会议实现“直播式编排”,矿工版《沙漠骆驼》MV创造22万播放量;

新:开发“一图看懂”等可视化产品,将安全规程转化为职工家属能读懂的亲情寄语;

精:策划《芳华·新集》等专题,用个体叙事折射行业变革,被国家级媒体转载;

融:以“中国好人”蒋荷芝二十余年照料瘫痪弟弟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推出微电影、通讯、图说、抖音等一系列文化作品,将道德力量注入企业精神谱系。这种“平凡英雄”的叙事策略,助力“阿姐”蒋荷芝于2021年11月5日荣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实现了企业典型从行业标杆到社会楷模的跨越升华。

此时的传播已从单向输出转向价值共创。当2020年板集电厂斩获25项国家级奖项时,外宣团队没有罗列数据,而是讲述建设者用数百张设计图攻克二次再热技术的故事。这种“硬科技+软叙事”的融合,让央企担当变得可触可感。

升华:战略传播与文明滋养的交响

站在“双碳”战略的历史坐标上,新集公司的外宣工作完成从“传播企业”到“塑造文明”的升华。企业构建起“四为四主”宣传思想文化体系,将传播力植入发展基因:

国家媒体矩阵的战略背书

新集公司的外宣突破以国家级媒体平台为核心支点,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央视权威报道:近几年,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连续聚焦公司迎峰度夏保供成效,以39秒特写镜头展现智能化工作面与运煤专列的协同场景,将“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9%、商品煤销量增幅21.61%”的硬核数据升华为国家能源安全的视觉符号。《朝闻天下》专题报道板集电厂二期工程,通过三维动画呈现超净排放系统,将“年减排二氧化碳58.8万吨”的抽象指标转化为卫星云图动态影像,使清洁煤电技术突破具象化。

《人民日报》深度叙事:《一列电煤的“旅程”》以纪实笔法追踪85417次运煤专列,通过“日均发运16列电煤”“颍上站电煤运输占比70.2%”等真实数据,展现中煤新集在长三角能源保供中的关键作用。

技术赋能的工业美学重构

企业以技术参数影像化构建新型传播语系:

盾构机技术破圈:2024年首条盾构机作业线实现单月进尺370米,央视镜头深入地下700米,展示钢铁巨兽替代传统掘进设备的工业革命场景,作业人员从12人精简至4人的对比画面,成为智能化转型的“国家名片”。

清洁生产可视化:利辛发电二期扩建工程采用超净排放技术,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稳定在15mg/m³以下,仅为国家标准的30%,相关数据通过实时监测大屏直观呈现,将“超超临界机组”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匠心叙事。

社会责任的价值共振

外宣工作深度绑定国家战略与民生关切:

能源保供的央企担当: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新集公司电煤长协兑现率106%,通过央视报道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展现“让利下游企业超26.5亿元”的责任实践。

乡村振兴的立体传播:2024年投入499万元实施“五项帮扶”,《中国中煤》报称有效提升了帮扶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诠释“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共生”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致远:未来传播的三大跃迁

站在开发建设36周年的新起点,新集公司的外宣工作正在孕育新突破:

从行业标杆到文明符号:将“新集精神”等文化基因注入品牌建设,打造能源行业的“国家文化记忆”;

从国内叙事到国际表达:依托“三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用板集电厂605℃超超临界技术讲述中国“双碳”方案;

从内容生产到生态营造:准备构建“矿工数字画像”系统,让每位职工都成为企业故事的“活态IP”。

这场持续36年的传播长征,本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从手写《安全生产责任制》到5G+智能巡检系统,从“提质增效先锋行”专栏到“新集能源”APP融媒体产品,新集公司始终在探寻硬核实力与柔软叙事的黄金分割点。

从《人民日报》的铅字荣光到央视镜头的工业美学,新集公司的外宣实践已超越企业叙事范畴。当盾构机的钢铁臂膀在《朝闻天下》画面中划出智采时代的弧线,当利辛发电的减排数据通过卫星云图升华为蓝天影像,这家能源央企的传播创新,正以“国家战略的响应者、工业文明的诠释者、民生温度的传递者”三重身份,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注脚。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