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逆势破局:中国中煤增持行动的战略定力与资本市场的中国信心

日期:2025年04月12日 18:12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以国企担当书写能源安全与市场韧性的时代答卷


2025年4月8日,中国中煤宣布启动新一轮股份增持计划,对旗下中煤能源、上海能源及新集能源三家控股上市公司实施总额最高达1.8亿元的增持。这一动作,既是对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积极响应,更是在中美贸易战持续深化、全球能源博弈加剧、国内资本市场波动频现的复杂背景下,以国企担当向市场注入的一剂强心针。中国中煤的增持行动,不仅体现了对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定信心,更彰显了以资本力量维护市场稳定、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层次布局。

风浪中的定盘星:增持行动的现实逻辑与战略深意

中美博弈下的能源安全命题

当前,中美贸易战已从关税摩擦演变为技术封锁与产业链重构的全面竞争。美国对华新能源技术出口限制、国际能源价格操控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压舱石”,中国中煤此次增持的三家上市公司——中煤能源(煤炭综合开发)、上海能源(电力与新能源)、新集能源(清洁能源转型)——覆盖了传统能源保供与新能源创新的关键领域。通过增持,中国中煤以资本力量强化对核心资产的控制力,确保能源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这正是应对国际博弈的“未雨绸缪”。

资本市场的信心修复工程

2025年一季度,A股市场受全球流动性收缩、地缘冲突升级等因素影响,煤炭板块估值持续承压。中国中煤选择此时启动增持,以“真金白银”传递三重信号:其一,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认可(中煤能源增持金额达5000万-8000万元);其二,通过“链式增持”(中煤能源同步增持上海能源3000万-5000万元)激活集团内部协同效应;其三,以“长期主义”对冲短期波动,如新集能源自1月启动的2.5亿-5亿元增持计划持续推进,形成跨周期市场托底力量。这种“点—链—面”结合的增持策略,为疲弱的市场注入稀缺的确定性。

壮大耐心资本:国资央企的战略担当

中国中煤的增持行动,亦是践行“耐心资本”理念的生动实践。国务院《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率先将国资和政府投资基金培育为耐心资本”,通过长期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中煤的增持计划不仅跨周期布局,更聚焦能源产业链的“硬科技”领域——如上海能源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新集能源的碳捕集技术探索,这正是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典型特征。这一战略选择,既符合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又彰显了国资央企“长期资本、战略资本”的定位。

破局之道:从资本运作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构

治理升级:以增持驱动价值创造

中国中煤的增持绝非简单的资本操作,而是与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紧密挂钩。公告明确提出“内强质地、外塑形象”的目标,直指上市公司治理痛点。以新集能源为例,其控股股东中国中煤持股30.31%,此次增持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强化战略决策效率;同时,通过中信银行提供的4.5亿元专项贷款支持,创新“产融结合”模式,为企业技术研发与绿色转型提供弹药。这一系列动作,将推动上市公司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双轮驱动。

能源转型:传统与新兴的共振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中煤的增持计划暗含能源结构升级的深层逻辑。上海能源作为集团新能源布局的重要载体,其增持背后是光伏、氢能等领域的加速突破;新集能源则依托控股股东支持,探索煤炭清洁利用与碳捕集技术。这种“传统保供+新兴突破”的双轨战略,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底线,又为抢占全球能源科技制高点奠定基础,堪称“稳”与“进”的辩证统一。

耐心资本的制度支撑:考核机制与政策协同

为匹配耐心资本的投资周期,中国中煤的增持计划需突破传统考核机制的短期化倾向。国务院国资委已明确提出,对央企创投基金实施“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考核”,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例如,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延长至15年,远超一般股权基金周期。这一制度创新,为国资央企布局长周期、高风险领域扫清了障碍,也为中国中煤的增持行动提供了政策背书。

格局之变:中国资本市场韧性的时代启示

国企担当与市场秩序的再定义

中国中煤的增持行动,重新定义了国企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稳定器”。相较于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股东套利行为,中国中煤以“逆周期增持”展现责任担当:2025年1月新集能源增持计划发布后,市场反应积极,股价企稳回升;4月新一轮增持更与国务院政策形成呼应,凸显“国家意志—国企行动—市场响应”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为全球波动中的资本市场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制度优势下的长期主义觉醒

当前,全球资本普遍陷入短期逐利与ESG(环境、社会、治理)焦虑的撕裂中。中国中煤的增持计划,则以“12个月长周期”“不设价格区间”等设计,引导市场关注长期价值。这种“战略耐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政策连贯性(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资源统筹能力(如银企协同贷款)与使命导向(如能源安全),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

耐心资本的生态构建:从国资引领到社会协同

中国中煤的实践表明,壮大耐心资本需形成“国资引领—社会资本协同”的生态。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正通过央企创投基金与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的合作,构建科创孵化和产业投融资闭环。例如,中央企业管理的126只创投基金已向先进制造、能源等领域投资31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形成“资本集群效应”。这一模式,既放大了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又为耐心资本注入市场化活力。

展望未来:以中煤之力见中国之势

中国中煤的增持行动,既是企业层面的战略抉择,更是国家意志的微观映射。面对中美博弈的“持久战”,能源安全与资本市场稳定已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战场。中国中煤以增持为支点,撬动三大变革:其一,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依赖”向“技术主导”跃迁;其二,重塑资本市场中“价值投资”的话语体系;其三,构建“国家战略—国企行动—市场信心”的正向反馈机制。

历史将证明,2025年春天的这次增持,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信心保卫战”,更是中国在百年变局中把握战略主动的缩影。正如黄河九曲终东流,任何短期的风浪都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中国中煤的担当,正是这艘巨轮上的一面风帆,迎着时代的浪潮,向世界宣告:中国信心,不可动摇;中国力量,生生不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