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新集式的浪漫:荒滩上燃起的工业诗篇

日期:2025年03月31日 07:59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序章:淮河边的“乌金密码”

1989年的早春,淮河还裹挟着料峭寒意。淮南凤台县新集镇的一片老坟地里,几个裹着军大衣的男人蹲在田埂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圈:“这里打主井,那里建煤仓。”领头的老者叫刘明善,刚刚被任命为新集矿区总指挥。他脚下这片土地,埋着158座无名茔,远处是零星的水稻田——没人相信,这里能长出比稻穗更金贵的东西。

但新集人相信。他们用3天迁走所有坟茔,用118天完成“四通一平”,甚至借来了老乡卖鸡蛋攒下的3万元。当第一铲煤从地层深处翻涌而出时,老矿工们抓起煤块在掌心摩挲:“气煤!能炼焦能发电,咱们挖到宝了!”这份执拗的浪漫,像极了《山海情》里凌教授在戈壁滩种蘑菇的孤勇——有些相信,本就不需要证据。

第一章:荒野上的“工业狂想曲”

1993年,新集一矿投产的烟花照亮夜空时,没人想到这会是改写中国煤矿史的起点。当其他矿井还在用12年建一座矿时,新集人用6年半“长”出了660万吨产能:他们首创“边建井边出煤”的造血模式,主井建设期间就掘出巷道采煤;他们让设计院现场办公,把图纸修改时间从3个月压缩到3天;他们甚至把“三老四严”大庆精神刻在井口:“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这种近乎偏执的效率,让新集成为行业“异类”。

邹家华在《在新集矿区全面建成时的贺电》指出:“新集矿区是按照新的体制和机制建设起来的一个现代化新兴矿区,建设期间,勘察、设计、施工和生产单位密切配合,做到了投资省、工期短、达产快、效益好、技术先进、还贷能力强,走出了一条煤矿建设的新路子。”更浪漫的是,这群“煤黑子”竟在矿区内建起花园式社区:幼儿园传出钢琴声,新集大会堂放映《泰坦尼克号》,轻钢厂生产的铜管被多方采购——他们想证明,煤矿工人不该只有满脸煤灰的模样。

第二章:暗夜里的“长明灯”

世纪之交的亚洲金融危机,让新集第一次尝到寒冬滋味。1998年全行业亏损时,矿区澡堂的热水限时供应,食堂菜单上连续三个月见不到肉腥。最难的2001年,财务处长揣着账本跑遍淮南城,只为凑齐下个月的工资。但就在这样的时刻,新集人做了一件“傻事”:把最后300万元砸向刘庄煤矿勘探。

“这是咱的命根子!”当时的新集人时常念叨着。为拿下刘庄井田采矿权,他们与淮南矿务局拉锯三年,最终靠地质报告里一行小字翻盘——新集勘探队发现,刘庄煤层的“推覆体天窗”下藏着60亿吨优质气煤。2006年刘庄煤矿投产当天,德国艾柯夫采煤机的钢齿啃下第一刀煤时,巷道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座亚洲首座数字化矿井,后来扛起公司超一半的产能,更成为新集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灯。

第三章:逆流中的“命运共同体”

2016年的冬天格外冷。煤炭价格跌穿成本线,板集煤矿因透水事故暂停建设,杨村矿被迫缓建,8600多名职工分流安置。在口孜东矿的班前会上,综采队长老张攥着因市场极为严峻而大幅降低的工资条苦笑:“这点钱,不够给闺女交学费。”但是,像老张一样的新集人选择了坚守。——老矿工们记得,2008年南方雪灾时,新集车队顶风冒雪往电厂送煤;他们更记得,公司哪怕贷款也要缴齐社保,退休老刘的手术费一分没少报。

最艰难时,板集电厂工地亮起了“不夜灯”。为抢回延误的工期,建设者们把行军床搬进机房,用泡面桶堆成临时办公桌。2016年10月17日,当#2机组并网发电的绿灯亮起时,老李瘫坐在控制室地上,摸出手机给妻子发微信:“闺女高考我没陪,这次旅游我肯定不会失约了。”这座安徽省首个百万千瓦级煤电一体化项目,后来成为新集转型的“诺亚方舟”——2018年它单厂盈利4亿,书写了克难奋进的华美乐章。

第四章:地心深处的“科幻大片”

今天的刘庄矿业,像极了《流浪地球》里的地下城。井下5G基站闪烁蓝光,巡检机器人穿梭在智能综采面,矿工坐在调度室轻点鼠标,液压支架便如钢铁森林般自动推移。2021年口孜东矿建成国内首座智能化矿井时,人们惊叹于这片地心深处的“科幻大片”:无人驾驶的单轨吊装载着乌金穿梭于巷道之间,智能机器人摇晃着大脑袋进行设备巡检。新集人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浪漫”。他们不仅在荒滩上燃起了工业诗篇,更在地心深处绘制了一幅壮丽的科技画卷。从最初的简陋设备到如今的智能化矿井,每一步都凝聚着新集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将一座座矿井打造成了行业内的标杆。

终章:时间的礼物

36年足够让青丝成雪,也让荒滩长成工业绿洲。截至2024年,新集累计产煤4亿吨,可装满80万节火车皮,发电887亿千瓦时,理论上可以支撑约12.2万亿元的GDP。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细节:

——档案室里泛黄的《新集战报》,某页清晰地写着:“今日暴雨,钻机陷泥潭,老刘带人抬了3里路”;

——荣誉墙上“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证书旁,老李拿着板集电厂建设者们的合影,照片边缘露出半截泡面桶;

——楚源公司楼顶的大钟,依旧回荡着与上个世纪相同的钟声。当风声掠过,那咚咚的钟声与井下采煤机的轰鸣交织,共同谱写出一首时代的赞歌。

这种浪漫,属于所有相信土地的人——他们用半生光阴,在地心深处写下工业史诗;他们让每一块煤、每一度电,都带着人的温度。当碳中和的钟声敲响时,新集人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但这次他们不再慌张,因为36年的故事早已证明:

只要还有人相信石头里能开出花,淮河畔的灯火便永不阑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