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推荐 > 正文

民生无小事

日期:2025年08月01日 17:27 文章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樊春立 点击数:

从建矿初期领导干部与矿工同吃大食堂、同住工棚、同上掘进面的“三同”岁月,到如今厂矿管理者走进职工食堂共餐、查看宿舍住宿条件的常态化实践,能源企业的文化基因里,始终流淌着“与职工同甘共苦”的血脉。这背后,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命题的时代回答,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理念跨越时空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企业发展的温度,不仅藏在工资条的数字里,更飘在职工食堂的饭菜香中,映在宿舍窗明几净的光影里。对于能源企业而言,破解发展中的深层矛盾,既需要硬核的薪酬福利保障,更需要“文化润心”的柔性智慧——而这一切,正是对建矿初期“同吃同住同劳动”优良传统的当代延续,是“依靠职工、服务职工”初心的生动诠释。

“同就餐”“看住宿”:用“真行动”回答“我是谁”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时,不应止步于调度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而应主动走进职工食堂与职工同坐一张餐桌,亲自到宿舍查看生活设施配备与卫生环境。这种“面对面交流”的调研,不是对安全生产的“额外附加”,而是触摸企业脉搏的“文化体检”,更是管理者以“普通职工”身份践行“我是谁”的自我定位。

定期对“两堂一舍”开展“拉网式”排查应成为制度常态:从食堂餐具消毒流程是否规范,到宿舍空调暖气是否正常运行;从澡堂热水供应时长是否达标,到公共区域保洁是否到位,每一项细节都需要被逐一“挂号销账”。检查组成员包含一线职工代表,从“提前通知”变为“随机抽查”,整改报告从“泛泛而谈”转变为“具体可行”——这种变化的背后,是领导干部用“真行动”传递出的文化温度,是“把职工当家人”的理念落地生根,更是对“我是企业一份子,更是职工服务员”身份的深刻认同。

与职工同餐共话、实地查看住宿条件,本质上是重视“吃饭住宿”等基本需求对职工归属感的直接影响。文化不是高悬的标语,而是藏在餐桌交流、住宿体验里的“民生政治学”,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坐在职工身边吃饭,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心声;只有亲手摸摸宿舍的被褥厚薄,才能感知职工的生活冷暖——这正是“我是谁”的答案在烟火气中的具象化。

福利≠认同:以“共参与”诠释“依靠谁”

企业为食堂提供补贴支持并通过民主管理监督定价,能让职工“吃得实惠”。但如果仅有物质投入,没有情感共鸣,就可能陷入“福利升级,满意度不升”的怪圈——若食堂菜品长期不变、服务态度生硬,即便补贴再多,职工也可能宁愿选择外部就餐。

破解之道在于“软硬兼修”的文化赋能,核心正是“依靠谁”的实践逻辑:硬件上,持续改善就餐环境,更新餐饮设备,丰富菜品选择;软件上,强化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更关键的是让职工成为管理主角——通过膳食委员会参与食材采购监督,由宿舍长牵头制定公共区域管理公约,形成“大家事大家管”的共治氛围。这种“依靠职工”的治理模式,让福利从“企业给予”变成“共同缔造”,满意度自然水涨船高。

机关干部定期到基层“当一天职工”,与矿工同上井、同就餐、同住宿,这种“沉浸式体验”不是“作秀”,而应通过制度固化为文化常态。当职工发现“领导知道我们夜班饭太油”,感受到“宿舍漏水第二天就有人修”,这种“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恰恰是单纯物质激励难以替代的“文化获得感”,是“依靠谁”理念转化为职工认同的生动写照。

从“解决问题”到“凝聚人心”:用“办实事”践行“为了谁”

井下千米巷道,不仅需要坚固的液压支架,更需要文化的“精神支柱”。食堂排队时间过长、宿舍网络信号不佳等“小问题”背后,是管理是否真正以职工为中心的“大命题”,是对“为了谁”这一初心的直接检验。通过建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将后勤服务从“被动等待投诉”转为“主动上门问需”:食堂延续优良传统“光荣席”,宿舍加装信号增强器,更通过“服务之星评比”让后勤人员从“要我服务”变成“我要服务”。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正是文化对管理的重塑——当“职工至上”成为全员共识,制度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将职工诉求清单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从改善“班中餐”保温效果到建设“探亲房”,从优化通勤班车路线到开设“四点半课堂”,这些实践印证了: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把小事办实”的作风,是“把职工放心上”的担当,更是“为了谁”的根本落脚点。当企业把职工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吐槽声”当作改进的“导航仪”,发展就有了最坚实的民心基础。

厂矿领导与职工同餐共宿的身影,不仅是对职工生活的关注,更是对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能让矿工在千米井下安心作业的,除了优厚的待遇,更有“食堂饭菜合口味、宿舍住得舒心”的踏实,有“意见有人听、困难有人帮”的温暖,有“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认同。

这就是企业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它不写在年报里,却刻在职工的笑脸上;它不挂在办公楼,却体现在食堂的烟火气、宿舍的温馨中。从“三同”传统到“三问”践行,从“解决问题”到“凝聚人心”,能源企业的文化建设始终围绕“人”这一核心,用一餐一宿的关怀、一言一行的担当,回答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永恒命题。唯有如此,企业发展才能既有硬度,更有温度;既见筋骨,更见精神。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