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 年中美关税贸易战关键时间脉络
2月1日,美国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并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2月4日,中国进行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10~15%关税。3月12日,美国对所有进口至本国的钢铁和铝征收 25%关税的政策正式生效。4月2日, 美国宣布对贸易伙伴加征 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根据不同贸易伙伴的情况征收更高关税,其中,中国面临 34%的高额关税。4月4日,中国宣布自 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的对等制裁。4 月7日,特朗普威胁称若中国不在 4 月8日之前撤回其增加的34%关税,将再加征 50%额外关税,同日,中国商务部表态将奉陪到底。
二、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持久性分析
(一)经济角度
美国政府期望借此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漫长的时间以及持续且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后,美股期货和美元指数因政策下跌,出口商压力增大, 国内消费成本上升、通胀加剧、产业竞争力削弱、GDP 增速可能拉低,多线贸易战压力也难承受。不过目前美国经济未衰退,通胀压力或延缓其关税政策调整。
(二)政治角度
美国关税政策旨在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以争取选民支持,同时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但此举也损害美国部分利益集团和消费者利益,引发商界和消费者反对、党派斗争。若通胀失控或失业率上升,政策可能松动。2026年中期选举后若民主党重掌国会,可能立法限制总统关税权。
(三)国际关系角度
此举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遭到了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反对和孤立,各国加速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分裂与贸易摩擦,对美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不利。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政府在短期内可能坚持征收“对等关税”,但从长期来看,随 着国内外压力的不断增大,美国政府最终可能会调整其贸易政策,寻求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综合判断,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短期内(6~12个月)可能会高强度持续,而中长期(1~3年)则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
三、对我国煤炭市场的影响
(一)对煤炭供应的影响
1.国内供应
短期来看,国内煤炭产能充足,山西智能化矿井改造提升产能,吨煤成本下降。部分企业或谨慎控产防库存积压。
长期来看,国家通过产能核增、长协签约确保供需紧平衡,启动煤矿弹性生产预案,主产区可释放应急产能,企业可能增加投资扩产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情况。
2.进口供应
短期来看,美国炼焦煤到岸成本将增加约150元/吨,预计2025 年美国煤炭进口量将下降 50%以上,不过我国能够迅速转向其他煤炭出口国进行替代,因此整体进口量不会出现大幅下降。
长期来看,中国自美国进口煤占比较小,冲击有限。俄罗斯、蒙古计划增加对华煤炭供应,美国关税政策促使我国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二)对煤炭需求的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若长期持续,可能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抑制煤炭需求。不过,我国可能出台逆周期调节政策,从而稳定煤炭需求。
1.电力行业
2024 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数量为415.84万吨,占同期进口总量的5.4%。对美 LNG 加税使电厂增加煤电比例。短期电力需求稳定,长期若贸易摩擦 影响宏观经济致工业用电下降,动力煤消费或减少。
2.钢铁、化工等行业
短期关税战使中美制造业收缩,中国钢材出口受抑制,炼焦煤需求或减 10%~15%,但煤化工企业用煤替代天然气,化工用煤量或增10%~15%。长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 使煤炭需求减少,主要是受国内因素影响。
(三)对煤炭价格的影响
短期来看,美炼焦煤成本增加,或引发囤货预期,国产和俄罗斯等替代煤种需求增加,人民币贬值会提高进口成本,一定程度支撑焦煤价格。但港口美煤库存高、下游加工利润低、美国进口煤占比低限制价格上涨,对动力煤冲击小。
长期来看,国内煤价由国内供需、成本、政策等决定。美国煤炭的退出,会影响国际煤价区域性分化和中国进口成本,但我国长协占比高,国际煤价波动影响减弱。若贸易战致全球需求萎缩,煤炭价格或下行。
四、结论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具选举政治属性,难以长久,或因经济反噬和国内外压力调整。中美关税战对中国煤炭市场直接影响有限,但需警惕宏观经济下行与产业链连锁反应。短期炼焦煤或结构性涨价,动力煤价格可控;长期进口多元化和国内产能弹性,将增强市场韧性。